叶檀:中国式凯恩斯主义的标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11:06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作者:叶檀

  凯恩斯憎恨纳粹式的国家与经济集权,主张政府以有形的手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这在一战二战时期获得奇效,当时英美的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还能够在一片计划的呼声中维持下去,凯恩斯的干预政策功莫大焉。

  我国央企正在将凯恩斯主义推向极致,一方面政府积极干预,不管是紧缩还是积极财政,都由政府主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市场,央企贴上了市场化改革的标签。在这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上,我们能找到并顺利到达目的地吗?

  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国企成为最为市场化的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不仅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注资重组、整体上市等概念刺激下,同样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追捧。在市场化的名义下,国企、央企正在成为

中国经济舞台的核心角色,这导致资本市场出现大象起舞的中国特色。

  9月份国资委出台了30家整体上市的央企名单,这些企业均属于国家能源、战略和资源、国家控制的大型国企和重点领域。几乎同时出台的另一则消息是,一向专注于上游领域的中海油正在向下游大力拓展,进入炼油、油气销售等下游业务。与其说这是国有石油巨头、外资石油巨头与民营石油巨头三足鼎立的兆头,不如说是国有石油巨头之间的三国大战。在一个核心产品未开放的市场上,能与具有先天竞争优势的国企竞争的,只有同等数量级的国企。

  国企巨头们掌握了绝大部分的优质资源,资源的集聚还在进行之中。虽然经过重组央企数量从159家下降到百家以内,但每一家央企都是巨无霸企业,也就是说,从数量来看是减少,从资产来看则是增加,所以,央企数量下降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将退出中国经济舞台,恰恰相反,作用会越来越大。

  央企的整体上市与淘汰低效产能都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措施,两者成为同一体系下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为中国的凯恩斯主义服务的手段。

  央企坐大有三个结果。最严重的后果是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对于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而言,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是第一要务,国内不止一个学者提出此观点,但就是谋而不动。为什么?有两怕,一是怕通胀压力全面来临,二怕市场化成为垄断企业无限制涨价的遮羞布。在垄断的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寻找到市场化的价格坐标,我们既不知道目前的价格低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涨到什么地步才是合适的。在相对垄断的条件下,实际上我们同样不知道央企的效率如何,是来自于自身改革的成功,还是因为成功地向下游更为市场化的企业转嫁了成本?

  其次,央企以及由央企延伸的国有逻辑已经操控了中国的资本市场。趁着目前的资本市场热潮实行的央企注入资产、整体上市热,事实上已经使国资委而不是证监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导者,投资者热衷于追逐所有的具有注资重组概念的

股票。对央企而言是利好,央企的改革成本将由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埋单。因此从目前来看,在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投资者被迫热炒资源股实际上对央企有利,有关方面已经回过神来,不会有意挑破资本市场的泡沫,使投资者与央企双输。

  最后,股权多元化能否取代产权理论、公平与效率如何协调还是未知数。有关方面已经在实践中抛弃了产权理论,转而笃信在资本时代实现股权多元化就能够找到均衡的利益机制。不过股权多元化不能解决不同股东之间地位不平等的难题,资本市场实现三公、国有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权利平等现在还停留在纸面上,中石化等央企对下属上市公司的私有化过程一再重复了漠视中小股东利益的老套故事。当利益分配差距超过中小股东的承受能力,种种法律与情绪宣泄喷涌而出,而征收红利等办法表面上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实际上是背离了税收与专业原则,加强了对央企的行政控制,而收益则未必能归于名义上的产权所有人。

  中国经济的未来成也央企、败也央企。如果央企市场化改革成功,成为高效企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与国际企业一较长短,中国经济将随之勃兴,如果不幸出现大家不愿看到的局面,中国经济毫无疑问会进入全面紧缩状态。

  以调整市场失灵面目出现的凯恩斯主义与中国国企传统相结合,是市场打造出新央企,还是央企扭曲了市场;是凯恩斯主义挽救了市场,还是计划经济以凯恩斯主义为幌子——结局难以预料。

  (作者为经济评论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