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传统文化是重建自信的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11:14 环球时报

  王达三

  中国人为何不自信,这是个老问题了。在笔者看来,当今中国人缺乏自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将我们的文化传统抛弃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至少是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缺乏自信。

  对于笔者的这种观点,有人会举出中国历史上大量丧失人格独立而奴颜婢膝的例子,毕竟就连国学大师梁启超都曾痛心疾首地说过:奴性、愚昧、虚伪、自私、怯懦等造成了国人的人格缺欠,是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有人甚至煞有介事地说正是古代的集权专制政治、家长制等造成了中国人自信力的缺失,并大肆攻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其荒谬之处与东晋皇帝司马衷的“民无粮,何不食肉”有些类似———古人既然受压制,为什么不要自由和民主?殊不知,自由和民主皆是历史的产物。要知道,即使初步孕育这些概念和制度的古希腊、古罗马也存在着大量奴隶。今人大可不必非议古人不懂自由和民主,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珍惜。

  事实上,中国人自信传统的养成,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儒家历来强调“从道不从君”,甚至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绝不为物欲所诱惑,也不为外界所裹胁。面对强者总能从容自信、不卑不亢,因为他已养成了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成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奴颜婢膝的人,与其说是儒家文化所培养,不如说是没有彻底遵循儒家文化的价值准则所造成。中国的

传统文化不是我们今日寻找自信的负担,相反,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重建自信心的内在动力。

  中国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于是,中国人开始放下身段,纷纷漂洋过海赶赴日本学习。但早年

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并没有掌握日本学习西方的精髓:日本明治维新前主张“和魂汉才”,其后则主张“和魂洋才”,要的是“和体外用”,并没有放弃对本国传统的持守。时至今日,日本几乎天天都有传统祭祀活动,从程序仪式到道具服装,一遵古礼,不加变更,但又有谁说日本不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呢?

  而对中国而言,西方文化似乎不仅仅是桥梁,而是最后的目的。试想,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被抛弃殆尽而自己身无一物时,就只能是匍匐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这种匍匐,不是身体和骨骼,而是精神和心理的。可以这么说:中国人在身体骨骼方面是站起来了,但从精神心理方面却倒下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谈什么自信。

  如果说近代以来一部分国人丧失了自信是因为中国的积贫积弱和被动挨打,那么在今天,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人重新恢复了自信。但是,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历史耻辱感,也容易导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复仇心态。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外国人担心中国人自信心膨胀、民族主义兴起,并不是毫无道理的。靠国力强大支撑起来的自信,也容易随着国力的衰微而轰然倒塌。因此,真正的自信与其说是国力强大时的一种扬眉吐气,不如说是国力衰微时的一种坚定持守。印度受英国统治长达400年,但印度人仍然坚持自己的传统,不但依然保持着东方文明的风骨,而且也走上了崛起之路。

  中国人真正的自信也应该来自“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确立,这包括两层含意:在风俗习惯等表象层面,需要体现出中国传统韵味,比如祭孔热、国学热、国服热、

传统节日热等等;但更重要的则是在价值观念、精神理念等内在层面,需要体认并遵从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准则,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如果每个中国人都是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何愁自信缺失呢?

  民族复兴未必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但是必然以文化复兴为最高标志。虽然复兴中国文化不能急于求成,但却不能不引起重视并投身其中,这是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毕竟,文化复兴关乎民族自信。▲(作者是北京学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