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我们为何向卧底女博士致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7:35 新京报

  作者:宋金波

  现在的有些学者,或巍巍乎处庙堂之高,或觥筹交错于交际场。“卧底”女博士,因为稀缺而珍贵。

  刚刚是“清华女硕士(研究生)代言西湖名胜六和塔”,又是“清华女博士研究生‘卧底’酒楼,经过1年多与女工们的共同生活后,完成了自己的论文。”(10月18日《成都晚报》)这让我不禁想起冰心揶揄丈夫、著名人类学家吴文藻的宝塔诗:“马/香丁/羽毛纱/样样都差/傻姑爷到家/说起真是笑话/教育原来在清华”,以及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续写的“冰心女士眼力不佳/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梅贻琦的底气与自豪是显见的,但现代大学不会只有一个模子里的产品,“书呆子”和“交际花”都可以在清华。不过,在现实中和在网络上,二者得到的待遇迥异———在某门户网站的新闻中,网友对“卧底”的女博士研究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不少网友以“致敬”来表达他们的支持。在一些学者专家都难免被“炮轰”的网络上,一个青涩的女博士研究生何以得到毫不吝啬的赞誉?当然不是“田野调查”本身的技术含量———在很多研究领域中,田野调查都是必需的基本功。博士研究生搞田野调查,好比鸭游水,鸟能飞,又怎么值得“致敬”呢?

  诚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常识告诉我们,通常我们对某事物赞赏是因为我们渴望,而我们渴望是因为稀缺。女博士“卧底”赢得“致敬”,是因为在当下的学术氛围中,其行为包含的某种本来常见的质素,已稀缺而珍贵。

  说到田野调查,梁漱溟、费孝通、梁思成……等人的名字都无法绕过。这些大家同时也都是田野调查的身体力行者,并且其深入程度远非女博士研究生的一年“卧底”可比。反观现在的有些学者,或巍巍乎处庙堂之高,或觥筹交错于交际场,说到研究,甚至让学生代劳,自己过目、挂名而已。上行下效,也导致一些所谓的研究成果,逃不脱抄抄写写的嫌疑。

  因此,“清华女博士”的做法得到了肯定———因为她确实吃了一年的苦,这不是“

行为艺术”,实属难能可贵,也因为在浮躁的学术氛围中,未必一定要亲历亲为,靠取巧,玩些花活,也许一样可以完成这个论文。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泡沫中出现一缕清泉,自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沉沦伴随着泥沙俱下,搁浅于河滩而未随波逐流的,就值得尊敬。

  她的做法给我们以力量。如果不能沉潜下来,不能发现和面对真正的现实,就更不可能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真实的世界。没有感知生活艰辛的“另一面”,不曾认识那些缄默的弱势群体,甚至是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就不会有真正的悲悯之心,学术也就部分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同时,她的做法给我们以信心。在这个社会中,仍然有为数众多的主流或非主流的思想者与行动者,目标明晰地坚持着对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田野调查,为改善他们的状况而努力。只是因为沉潜,因为忙碌,声音便不及高远,但他们的工作确确实实同样是维护社会底线一个不能缺少的板块,他们同样是真正的“脊梁”。对清华女博士的“致敬”,显然,更应该赋予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传统。

  □宋金波(上海 媒体从业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