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十年砍柴:《奋斗》其实只是一部童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08:19 新京报
作者:十年砍柴 【尖锋话题·争鸣《奋斗》与“80后”】 在中国,个人背后那只时代政治的大手从来就没有减少力道,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正因为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理想,所以《奋斗》中那几位同龄人的生活才是多数人不可及的梦,这部电视剧起到修补现实缺陷的慰藉作用。它的成功不是因为太现实,而是因为太不现实,给年轻人们营造了一个童话世界。 在家陪着老婆看《奋斗》时,老婆说了句:“这哪是80后的奋斗呀?简直就是他们父亲的奋斗。”她的感触是对男主人公陆涛而言,陆涛有一个身家亿万的生父携巨资从国外归来,而养父则是政府规划部门的官员,集官商两大优势于一身的他,所以能年纪轻轻便投身到房地产业成为高管。 普通的“80后”青年,他们有多少人能像陆涛这样创业?不要说和陆涛相比,即使和在某大公司做白领开着小奥拓的向南,和开蛋糕店开吉普的华子相比,多数同龄人也会自叹弗如。当剧中这些情感上受到创伤的年轻人集结在心碎乌托邦中,没日没夜地喝酒聊天、争风吃醋时,现实中多数的“80后”要么正在某个制造业车间的流水线上流汗,要么揣着一摞简历一家家赶招聘会,要么生活状态好点留在城里找到工作、有了家庭,可一半以上的收入用来交月供。 《奋斗》中那些80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水准,对今日中国多数同龄人而言,是一种奢侈。因为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梦,所以《奋斗》能满足于年轻人对生活的种种想象,说白了,它和被称为成人童话的武侠小说的功能是一样的,无非是现代版的罢了。 喜好宏大叙事的北大教授张颐武先生撰文称《奋斗》是“80后”的文化新标志,笔者不是学界人士,不知道“新标志”的标准是什么,但对张颐武文中一些说法颇不以为然。他说:“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电视剧中几个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其实已经没有被‘大历史’所支配的那种无可选择的悲哀,也没有了任何一种个人难以把握的大历史的变化之间的一场紧密的扣连。这里的悲欢离合其实都是个人的选择和个人的小环境作用的结果。”时代总是在进步,历史不可能完全重复,“80后”一代当然不可能重复父亲和爷爷的路,可是,任何一个人的路都是个人小历史和社会大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80后”这代人看上去确实不如父辈那样关心政治———似乎他们不需要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不去支配他。张颐武先生说,“《奋斗》中的为爱情和生活而进行的‘奋斗’其实都是在个人的选择基础上进行的。个人通过自己的成长中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生活的状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主的选择变成了这部有关‘奋斗’的电视剧的中心。”确实,“80后”们不用在外寇入侵时中断学业拿起刀枪,也不会被上山下乡的大潮卷到某个山村,他们的个人选择空间比父辈大也是事实。可是他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主的选择”呢?一代必有一代之政治,一代人也必有一代人之生活状态,但在中国,个人背后那只时代政治的大手从来就没有减少力道,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剧中那种自主和自由不是现实生活的主流面目,想出国学设计就能出国,想开办公司就能开办公司,想跳槽就能跳槽的自主和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属于少数靠父辈余荫生活的年轻人,大多数年轻人其实和那位不得不离开华子嫁给一位混混的露露一样,有太多的无奈。拿到一纸文凭找不到工作,跑到大都市里倍觉迷茫和孤独,房产商和地方政府从他们身上榨取巨额利润,而对这些无奈与不公,他们除了在喝酒时或上网发发牢骚,很少能通过稳定的、合法的渠道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难道不是被大历史左右?这难道就是自主的选择? 正因为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理想,所以《奋斗》中那几位同龄人的生活才是多数人不可及的梦,这部电视剧起到修补现实缺陷的慰藉作用。它的成功不是因为太现实,而是因为太不现实,给年轻人们营造了一个童话世界。就如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样,郭靖、令狐冲、张无忌这类长在绝域或丛林中的傻小子,一入江湖就能碰到黄蓉、任盈盈、赵敏这类美丽、聪慧、善良的女子;他们陷入困境时总能峰回路转偶然得到前辈的秘籍而修炼成绝世武功。《奋斗》中的陆涛等人也是如此,不但能得到两位富翁女儿米莱和灵姗的爱,而且她们还特别大度、特别富有牺牲精神,连小职员向南的婚姻亮出红灯后,网上认识的留美归来的美女律师瑶瑶便爱上了他;当其主管的项目碰到问题时,总有人站出来投资,为他擦屁股。现实中一般人哪能碰到这样的好事?! 既然是现代版武侠,肯定其娱乐价值就行了,没必要将“新的标志”、“新的未来”这类溢美之词给它。我以为有历史穿透力的文艺作品,一定要有相当的现实情怀。 □十年砍柴(北京 专栏作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