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敬伟:嫦娥奔月浪漫语境下的现实解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14:2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作者:张敬伟 “嫦娥奔月”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中国神话故事。时光越千年,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已被现代人登月的事实所击碎:明亮的月球既无月宫、亦无嫦娥、玉兔和伐桂的吴刚,那里是一片冷寂的世界……尽管如此,现代人探月、登月却昭示出另一种现实主义的象征———体现一国综合实力和航天科技的水平。 中国继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升空之后成为紧随美俄之后的第三大航天大国,启动探月工程则是稳固中国航天大国地位的有益尝试。“嫦娥一号”这个充满浪漫中国特色的名字蕴含着多维的现实含义:一是脉动着充满想象力的民族文化属性;二是预示着中国对月球的系列性探索,既有探月的“嫦娥一号”,就会有登月的“嫦娥二号”……三是和“神舟”系列飞船一样形成了中国放眼寰宇的博大情怀。 地球村时代,人类的视野不可能再继续停留在被人口爆炸和环境压力搞得不堪重负的地球上,探索宇宙空间实际上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使命。中国的探月工程和美俄等国共建空间站的努力一样,都是承载人类未来命运的开拓先锋。所以,“嫦娥奔月”不仅意味着国人的民族自豪,也是全人类欣喜的大事。和大航海时代西方冒险家发现新大陆的残酷殖民不同,人类在月球、太阳系内的每一次航天远行和科学探测,都是在寻觅人类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是在丰富人类自身的认识。所以,中国的“嫦娥奔月”和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一样,都以人类最美好的想象进行谨小慎微的航天探索,虽然在表象上赢得了一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但现实意义绝非是为了赢得一个国家的虚荣和民族主义的自豪。所以,当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乘着“阿波罗11号”太空船登上月球时,他才会将自己的“一小步”看成是“人类的一大步”而非“美国人的一大步”。这种超越民族和文化的人类普世情感对“嫦娥奔月”同样适用。当中国的“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并对月球实施全方位探测时,它带来的月球的全新信息不惟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虽然是中华文化的原创,但并不排斥其他文明对月亮做同样的神话想象和童话式怀想。古人基于宽容、开放和自主的美好想象构筑了人类多维的瑰丽月球文化。现代人,无论是已经登上月球的美国人,还是实现和将要实现近距离观察月球的俄国人和中国人,以及梦想着登上月球的其他国家人民,事实上都是在对褪去浪漫色彩的月球进行现实的探索发现,以期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月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月球。所以,现代语境下的“嫦娥奔月”密切联系着全人类的福祉。(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