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探月是科学探索,也是产业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07:19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嫦娥奔月,一个美丽的传说,引来了多少代中国人的美好遐思。24日18时05分,当长征三号甲火箭载着“嫦娥一号”卫星直冲上天,开始近14天的探月历程时,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怀想正在变为现实。

  虽然早在1959年,前苏联就完成了首次绕月飞行,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实际上今天还处在初始阶段,与探月活动相关的航天产业,也还是“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如今,中国步在前苏联、美国等国之后,也加入了月球探索者的行列。

  实际上,探月工程不是一次太空作秀。包括探月在内的航天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亿万家庭的电视机,全球几亿手机用户的掌上通信工具,城市中繁忙的交通运输系统,它们的正常运行,都严重依赖于天上发来的卫星信号。可以预见,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产业,航天科技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今后还将增大,对国家长远竞争能力的生成也更加关键。

  而这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当代中国通过探月工程等航天科技开发,来提升中国的整体科技和产业水平,非常必要。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目前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年轻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不断降低,“人口红利”即将终结,这使原先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口因素将不复存在。二是从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但中国在一般消费品生产上已达到饱和状态,不少地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几乎已发展到极致,其边际效益日渐减少,而劳动成本却在不断提高。人口变迁的前景及产业结构现状,要求中国在未来时间内必须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而经过最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目前在经济建设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技术积累也大为丰富,已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开展更多的高新尖技术研发。中国进一步向深层空间进军,已不必如以往那样要靠全国人民的节衣缩食,需要其他方面的牺牲和奉献。

  变化了的中国国情,不仅使中国向太空迈进有着必要性,而且也创造了可能,提供了条件。而从航天科技在中国以往的发展情况看,这恰恰也是中国传统上投入比较多、有较好积累的技术领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不惜代价向空天进军,在总体经济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的状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也为今天继续进行空天技术开发,做出了良好的前期准备。

  当然,囿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在以往年代,航天科技开发多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并没有与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而今天的情况已大为不同,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投资,已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进程日益融合。有目共睹的是,中国已成为世界航天市场的一部分,中国

火箭多次用于发射外国卫星,中国还开始为外国用户制造卫星或提供卫星服务,航天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已在我们仰望着的星空探索奥秘的时刻,在我们为中国人在太空领域这一新突破而高兴的同时,又需要意识到,这也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表征。必须清楚,航天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想要航天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能成功,每次探索就能带来产业收益,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产业,航天科技的未来无疑光明璀璨。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