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自主新闻发布会更利于保障知情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7日06:36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重庆市政府常务会10月25日审议通过决定,重庆市政府今后每月将举行一次自主新闻发布会,媒体可提任何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全国仅上海市推出了此项制度。为确保新闻发言人较全面掌握全市重大工作事项,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将列席市政府常务会,参加市长、副市长主持召开的重要专题会议和工作会议。(10月26日新华社电)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正在成为中国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国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都已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从美国十九世纪最早出现的总统新闻发言人,到今天世界遍地开花的政府或企业组织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走过了近两百年历程。有目共睹的是,在全球化浪潮与大众传播的影响下,来自政府的消息日渐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这也是我们在电视里时常看到国家首脑的新闻发言人像影视明星一样站在镁光灯下的原因所在。

  新闻发布制度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政府掌握了大量公共信息,而且由政府发布的信息具有一定权威性。所以,在许多国家,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新闻发布会被视为政府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事实同样证明,这种信息发布于政府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具体表现在,它不仅增加了政府、媒介和社会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可以提高政治效率,节约社会获取信息的成本。比如北京市要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通报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公布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情况、政府重大决策、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完善的发言人制度,不仅包括政府主动发布信息,还包括媒体自由提问、质询。显而易见,对于政府来说,举行新闻发布会是提高行政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来说,新闻记者作为公民知情权的重要中介,其参加新闻发布会并且提问质询也是一项社会公共权利。在政府借助新闻发布会进行社会公关或政策宣讲的同时,记者的提问质询同样代表着为社会“谋利”。因为只有获取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媒体才能实现环境监测和社会预警,并向社会提供重要的经济信息和生活信息。

  人们不会忘记,同样是重庆,早在2003年便试图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当时重庆提出各系统各部门配备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的原因之一,是“对外宣传口径不统一,影响了重庆在外形象”。该提法曾引来质疑。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使政府在危机公关和日常执政中掌握主动权,然而必须承认,“统一口径”并非一个国家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真实用处。否则,新闻发言人制度就会沦为政府控制舆论的工具。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多数情况下,公民真正关心的不是新闻发言人主动发什么言,做什么按部就班的陈述和宣讲,而是他回答了些什么样的问题,它们是否真实和具体。所以,那些开放的、不曾圈定主题画地为牢的新闻发布会,才能满足社会对知情权的要求。今天,传统的“无可奉告”渐渐让位于日常的“危机管理”和信息公开,公众也希望借此获取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至于政府有着怎样的形象,关键仍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而不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了什么———因为真实可靠才是政府应该维护的形象。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