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郭松民:不讲分配和代价的GDP水分太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09:41 南方都市报
作者:郭松民 今年9省市GDP超万亿,辽宁四川跻身万亿GDP俱乐部,预计今年中国的GDP可能突破23万亿元,将与德国的水平相当”。又近岁末,中国的GDP数字又是全线飘红,许多官员、专家也对此乐不可支,如中大奖。但事情真的就如此妙不可言吗? 其实,GDP无非是一个统计数字而已,孤立地说它的增加是好还是不好,都是欠妥当的。恰如一个人的体重,我们无疑不能说越重就越好,80公斤就一定好于50公斤,而应该是综合其年龄、身高、性别等诸因素一起来看。 那么,观察中国的GDP应该参考哪些因素呢?我以为至少应该有这样两个视角: 其一是分配。这么多的GDP,在社会各阶层,各系统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分配才妥当呢?经济学家仲大军做了一个调查,他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一般都占GDP的60%左右,而中国则仅占15%左右。其他的GDP到哪里去了呢?一块被政府拿走了,大概占总量的35%-40%,一块被企业资本拿走了,大概占45%-50%。 这样的一个GDP分配格局,如果仍然以人的体重做比喻的话,则相当于一个人的体重主要集中于头部和腹部:猛一看此人肥头大耳,大腹便便,似乎很健康,但再一看却发现他的四肢骨瘦如柴。显然,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分配格局,如果这个人继续这样“增长”下去,他的四肢早晚会支撑不住他的体重。 实际上,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最大秘诀,莫不在于工资的快速增长。比如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其工资的成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时间;而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也高速增长了近30年,工资却仍然只有美国的1/20、日本的1/24。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这大概是中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最根本原因吧。 其二是代价。GDP超23万亿,超德国,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如何?年底算一算账,究竟是赚了是赔了?还是不赔不赚? 有这样一组数字: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把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评估为GDP的5%至7%,去年则已经到了10%。因此,中国GDP的实际增长要减少2至3个百分点。最新的专家评估则是,有些省份以高能耗高污染为发展模式,其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达10%,扣除治污成本,实际GDP很可能就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环境的破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每年有75万人因污染(主要是大城市的空气污染)而早亡。中国近60%的城市人口居住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至少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水平的5倍(8月27日人民网)。 从这两个视角来看,则GDP的快速增长带给我们的感受,就不完全是喜悦了。至少对我来说,每当看到GDP快速增长的报道时,我产生的感觉与其说自豪感、成就感,不如说是紧迫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 (2007年11月02日新华网作者:郭松民 本报有删节)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