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每一天都应该是农民工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4日09:04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见证他们梦寐以求的幸福,更要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今天是重庆首个农民工日。两天前,重庆46对进城务工青年在市人民广场参加“浪漫之约”集体结婚仪式。与此同时,重庆市农民工办公室也在当天公布了代表农民工心声的“十大愿望”,比如希望能获得与城里人相同的社会保障;希望能享受与城市职工一样的工资福利;希望子女在城市读书不再难;希望在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希望能有一定的休息权利;希望能在城市落户等。

  或许有人说 “十大愿望”并无意义。相信任何人谈到自己的愿望都会包括这些,诸如公平、正义、有保障的幸福。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农民工不仅很难真正体验到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甚至连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自己渴望幸福的权利或者机会都不曾有过。

  “十大愿望”能够成为新闻,个中已然意味深长。就像国际妇女节之所以设立,正是因为妇女过去在“男人的暴政”下没有地位,“纳税而无代表”;同样,设立农民工日因为自进城务工以来,这群“沉默的大多数”不仅缺少社会关怀,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

  “我希望农民工能像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没有偏见和歧视。”在重庆首个农民工日来临前夕,一位农民工如是说。尽管近年来中国城乡一体化得到发展,但是全国性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并未彻底打破,各地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与居住环境并未完全消解,所以,农民工在诸多方面仍然不能获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两亿离土务工的农民工,为城市创造财富却无法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然而,他们自己却不得不在社会凤凰涅槃时继续做了“妻离子散”的候鸟。那些来自底层社会的农民工,不仅对自己的“地位低等”心知肚明,更被一些依靠户籍世袭的有优越感的城里人贴上“二等国民”的标签。

  过去,人们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合称为“三农问题”。后来有人加上农民工,便有了“四农问题”。然而,当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考量诸种问题的形成,却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和“弯下腰劳动,抬起头做人”,像白开水一样朴实的农民兄弟并无关系。倘使国家下大力气实现公平正义,那么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理想。甚至,我们还可以收获更加可人的进步,从破除“农民变市民”、“市民变公民”的制度屏障入手,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起能真正融入现代公民生活中去,使每个人的权益获得真正的保障。

  价值只有付诸行动才会久远。现实的境遇是,至今中国仍只是“局部地区有农民工日”。然而谁都知道,如果不在政策层面消除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农民工日”就不会有生命力;如果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此种“

维权类节日”,难免会像有些沦落为“权利白条”的法律一样,沦落为“价值白条”。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人还是会过节日的动物。从一个人的生日到星散于一年四季中的传说,从国家周年纪念到农民工节日,一切似乎都在为我们见证,人类早已经惯于通过种种符号的建立来重拾失落的价值、赋予新鲜的意义。节日,也因此成为人类精神历程里步步为营、寻求自我解放或自我标榜的一种仪式。在此,以所有幸运与不幸运者的名义,站在公平与正义的维度,我们同样有理由要求“天天都是农民工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