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中国应有放慢经济的勇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09:23 环球时报

  作者:孔寒冰

  在上周的一次聚会上,一位从事证券业的来宾侃侃而谈,对中国经济的前景非常看好,甚至对中国20年后的美好未来做了设想。在座的朋友大多点头称是。这种判断似乎很容易得到验证。三年来,中国GDP增长一直保持在10%上下,GDP接连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几天来,媒体纷纷报道,中国GDP年底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已成定局

  这种高速度发展无疑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解决了大多数国内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国情的需要。但是,近30年的经济高速度增长的趋势,使中国民众难免会产生一种过于乐观的期待:似乎中国经济将会永远以这种高速度增长下去,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重大挫折。这种高期望值固然是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但是,从世界很多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却未必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因此,透视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背后的真实原理,向老百姓解释清楚“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进步程度的真正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四大推动力不会永久存在

  在对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及其积极作用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一些左右这种高速增长的重大因素。笔者认为,以下四大经济推动力是我们当前这个阶段所特有,但却是不会永久存在的。

  一是基础建设的拉动力。中国城市几乎是年年翻新,

房地产火爆至极,汽车市场不断扩大。这些都是建立在先前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基础上的。有人曾统计,基础建设、房地产和汽车能够带动10多个甚至4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当前中国最能拉动经济的力量。但是,城市不可能永远翻新,人们不可能永远买房,汽车也不可能年年更换。等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拉动力是否还能显现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呢?

  二是外资的推动力。外资或合资企业的数量早已三分中国企业天下。外资涌入很大程度上都是有赖于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中国市场初期开放的诱惑以及劳动力市场在社会发展初期的优势。外资解决了中国许多问题,也大大地加速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不要忘记,许多外企都是“把GDP留下,把利润带走”,更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是 “打工经济”,为全球的“老板”打工。赚大钱的是外国厂商,中国人自己只是挣点辛苦小费。随着中国市场的成熟和劳动力成本增加,我们必须考虑外资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还有多大?

  三是脱贫的推动力。中国有众多的贫困人口和广大的落后地区,以脱贫为中心的国家投入,同样是推动中国GDP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学者称,如果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率小于5%的话,对贫困地区来说,将意味着不增长。反过来想,等我们不用为“脱贫”而如此大规模地投入时,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率会损失多少?

  四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推动力。经济增长中有很大部分是靠“透支”资源和牺牲环境获得的,而资源的使用时间、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对种种环境失衡的忍耐程度更有临界点。如今,环境成本已经成为我们经济高速增长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我们是否还能期待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呢?

  总的看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基础似乎都不是永久的,也具有一定的非正常性。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说,中国经济发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年轻力壮”,靠的是“吃青春饭”,持续的时间同样是有限的。由这样一些自身有种种限制的因素促成的经济发展高速度,稳定性有多大,耐力有多大,“人老珠黄”的时候中国又该怎么办,都是摆在中国面前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各级政府应当重点考虑的,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告诉老百姓。从长远看,让老百姓了解国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越是要超越,越是要注意欲速而不达

  落后的国家,特别是落后的大国,越是会急着发展和赶超其他先进国家。可是,越是着急,往往越是欲速而不达,甚至南辕北辙。在这方面,已经解体了的苏联和过去的中国都有着十分沉痛的教训。

  苏联和过去的中国也都曾想在极短的时间里赶上或超过先进的国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全部赶超不可能,中苏两国就用非常规的手法,改变评判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除了强调以单一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关系标准之外,在生产力方面将这种赶超集中在某几个甚至某一个方面,用在社会发展少数几个方面的高速度,来证明自己的先进性。苏联上世纪30年代宣布开始建设共产主义,50年代宣布20年进入共产主义,60年代宣布建设发达社会主义;而中国在50年代末期宣布三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几乎都是以某些方面的高速度为标志的,比如钢的产量、粮食产量等等。这样的做法可以满足短暂或一时的政治需要,增加民众的信心,但是,接踵而至的直接的灾难性后果自不必说,更为严重的往往是正常的社会功能的丧失,从而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增长速度要“软着陆”

  对于经济增长,人们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中国不可能永远按眼下这样的高速度发展下去,速度慢下来是迟早的事情。如果硬是人为地撑着不让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为了高速度而保持高速度,那么,结果是不容乐观的,甚至会是灾难性的。

  为了避免这种后果,中国现在似乎需要有勇气主动地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在某些方面继续保持高速,在某些方面将增长速度降下来,该快的快,该慢的慢,从而使经济发展在速度上实现“软着陆”。具体地说,所谓调整,一是放慢短期效应的、成本代价比较大而负面效应又很突出的经济发展速度;二是提升长期效应的、成本代价比较小而正面效应很突出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样调整的结果实际上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因为,这样做才能够使经济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更为平衡与协调。

  实现经济发展速度的“软着陆”,可以使人们在心理上逐渐适应经济发展放慢,早做心理准备,避免因反差太大产生的恐慌。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上,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都不够成熟。前者以高楼大厦和

高速公路为例,尽管建设者高喊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可是,人们在现实中却常常看到豆腐渣工程。后者以全民炒股、炒基金为例,见到股市不断地冲高,就连多年退休在家的老人都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养老钱去炒股买基金,如果有一天,牛市变熊市,长期走低,他们该怎么办?

  实现经济发展速度的“软着陆”,还可以避免走回头路或者尽可能使这种回头路走得短些。从苏联和过去的中国的经验教训看,因心急和忙于赶超,常常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甚至是背道而驰。对此,越是做好放慢增长速度的准备,就越是有益于纠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凡事不长远地想,不综合地想,只图一时一事的痛快,最后的损失只会是更大。从这个角度说,放慢速度绝非是“失”,而是“得”。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