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坚:污染岂能内外有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10:12 南方周末

  作者:宋志坚

  商务部的一位研究员、《中国WTO年度报告》的主编马宇,不久前在反驳“外资威胁论”时,提出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人们可能没有想过:国外不能做的污染行业转到中国来,是不是就一定加重了中国的污染?”结论是否定的:不仅没有加重中国的污染,而且促进了中国的环保,因为“很多国内农药厂乱排污水,但跨国公司基本都在国家排放标准的允许范围内,甚至比国家规定还要严格。”马宇先生由此指出在污染与环保问题上的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凡事上来就是内资外资,内资企业哪怕做得再糟,那都是‘自己的事’。”

  马宇先生所说的这种倾向,或可称之为“内外有别”,当然也不利于办好咱们“自己的事”,包括环保。不幸的是,他用来反对这种“内外有别”的言论,从骨子里说,依然是“内外有别”,这是另一种“内外有别”——在“国外”是被禁止的高污染,到了咱们国内,就变成相对环保的了——这种“内外有别”,对我们的环保事业同样有害。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污染就是污染,绝不会在“国外”是污染,一到国内就变成环保。“很多国内农药厂乱排污水,但跨国公司基本都在国家排放标准的允许范围内,甚至比国家规定还要严格”,只能说明在环保方面我们与“国外”有差距,只能作为我们下决心去缩小这个差距的理由,不能改变那些跨国公司依然属于高污染行业这个事实,即使“基本都在国家排放标准的允许范围”,它们排放的也依然是污染物,绝不会是环保剂。这种跨国公司被引入之后,无疑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中国的污染”。何况,跨国公司实际上也未能尽如马宇先生说的那么循规蹈矩,不久前就看到有媒体报道,百余跨国企业上了环保“黑名单”,有的还成了当地的污染大户。

  从发展的眼光看,马宇先生的“内外有别”更不足取。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

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从这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看,尽管还有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阻碍环保,我还是相信“很多国内农药厂乱排污水”的局面终究会得到改变,“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也势必会越来越严,很难说在国外不能做的行业,将来也都能跑到中国来做。到了那个时候,属于高污染行业的跨国公司的污染问题就会凸现。引进这些企业眼前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治理这些企业造成的污染,将来或许要付出高达几倍十几倍以至于几十倍的代价。而且,因为“跨国公司”涉及“跨国”关系,解决“跨国污染”恐怕远比解决“国内污染”来得复杂。既然如此,如今引入外资时,为何就不能看得远一点?引入外资是
商务部
门的职责,也是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然而,环境保护也不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商务部门不能只管商务,还得顾及环保和科学发展。

  马宇先生却颇为自信地反问别人:“那么你说,在这种高污染行业里,外资是进来好还是不进来好呢?”我因而想到被一船一船地贩运到中国来的“洋垃圾”——那些被称为“洋垃圾”的东西,可能也比我们不少人如今还在用还在穿的来得考究,按照他的逻辑,是不是还得敲锣打鼓奏乐鸣炮,欢迎它们浩浩荡荡地进入?

  (作者为杂文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