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洪波:寻找白领工资标准事件中的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13:33 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洪波 这很像是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近段时间,忽然间到处在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纸上网上,弹之赞之,不亦乐乎,忽然间又得到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从来未发布这样的“标准”。 这个传播事件大致上的行进路线是:从普通网文到门户网站,从门户网站到印刷媒体,从印刷媒体再返回到网络。有媒体报道,“白领工资标准”的初级版本去年7月在网上出现;有网友通过搜索引擎考查,升级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的那篇网文在今年7月出现于博客,标称为“转帖”。今年10月间,这一“标准”来到了门户网站,11月2日又刊载于印刷媒体,此后两天印刷媒体迅速形成了一个报道的高潮,很快,中国社科院新闻宣传处否定“白领工资标准”经由社科院发布。 网络正在改变媒体的生态。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主持媒体,“自媒体”时代正在来临,但一般而言,个人只是他自己的官方媒体,一个人在网上发布信息是否被认为可信,高度依赖于其人格指数。而大众传播机构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形式,无论是公共网络机构,还是传统媒体,它所发布的新闻被视为经过了事实审核,这就是媒体的“守门人”角色。当大众传播机构报道“中国社科院发布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的新闻时,公众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要求这一新闻是经过确证的。如果大众传播机构未经事实审核、而又隐匿摘引网络帖文这一实际的消息来源而发布某一信息时,就是有意制造假新闻。毫无疑问,“白领工资标准”就是这样一个假新闻制品。 所谓“白领工资标准”之所以成为轰动一时的传播事件,与中等收入者正是一个社会热点有关。中等收入者并不等同于白领,但白领无疑应该是典型的中等收入者,当假新闻以中国社科院的名义出现时,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是必然的。在这个传播事件中,“白领工资标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人们质疑发布这一标准的动机,质疑这一标准的依据,尤其质疑“白领工资标准”的数额太少,因为就人们的生活感受而言,根据这一“标准”,无论在哪一个城市,领取“白领工资”都意味着至少不吃不喝二十年方可购买一套住房,“白领”如此,“蓝领”何堪!应该看到,种种议论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们的生活焦虑与压力感,并没有随着中国社科院否认发布过这一标准而得到缓解。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人们对“白领工资标准”大多进行了质疑,但很少有人怀疑过这一“标准”由中国社科院发布。回头来看,我们也许可以发现这一纸所谓“标准”有多少破绽,发布内容如何不具专业水平,“绝非国家级权威研究机构所为”。然而,如果因此而责备人们过于轻信,以至于不能识别粗制滥造的所谓“成果”,那也未免过于不谙中国的事理。在中国,不管机构权威不权威,也不管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还是商业组织,言之凿凿地发布一个报告或者成果,难道一定会符合人们的生活感受,一定会具备专业水平,一定就让人感到信服吗? 我所在的城市武汉,也在“全国主要城市”之列,“白领工资标准”的消息发布以后,不少市民认为标准太低,记者采访了武汉市社科院和市统计局,没听到质疑的声音啊。武汉市社科院甚至劝服市民,“2680元是有权威性的”,专家告诉市民,白领“比较通俗的概念是,家庭殷实、丰裕,有一定地位,过着悠闲生活的人”。嘿,一个月拿2000来元,还要去感觉殷实、丰裕,“过着悠闲生活”,真是坚强!“有一定地位”是不错的,“房奴”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地位。 归纳:媒体再次显示了不负责任的一面,“权威发布”一如既往地被人膜拜,它不必合乎实情乃是正常,衣冠人物依然见到“权威发布”就发挥引导作用(这次算是拜错了码头),“白领”仍然生活在“负翁”的压力之下。 总结:“白领工资标准”只是一个普通的虚假传播事件而已,而在我们身边,虚假信息如同空气一般环绕,真实的追求其实早已被有意识地驱逐。 (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