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京报:调整黄金周,应测算公众休假需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11:29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黄金周”的存废以及调整方案,成为了近期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报道显示,黄金周假期调整的初步方案已基本完成,目前方案中最大的变化是,“五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从过去的3天变为1天,另外拟在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各放一天假,春节黄金周提前至除夕。 有关“黄金周”制度的争议由来已久。本应是给予公众集中休假机会的“黄金周”,在过去九年中留给世人的印象,似乎和“拥挤、混乱、高价格、买票难”等词汇相伴。几乎每次黄金周之后,都有公众呼吁调整黄金周休假时间。可以说,对“黄金周”制度进行改革已成为一项必须做的工作,有关部门酝酿、设计调整方案,的确顺应了民意。而从初步方案看,诸如清明等传统节日被纳入到公共假日,也体现了尊重民间习俗、弘扬民族精神的政策导向,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 当然,目前的方案同样引发了争议,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清明、中秋等传统佳节的一天假期,按照习俗理应阖家团圆,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流动人口众多的国家,一天的假期对很多人来说甚至连往返路程都赶不及,这让很多习惯于黄金周回家探亲的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心存担忧,他们担心假期只具有象征意义。 其二,有人担心,直接取消一个黄金周,让更多希望远距离旅游的公众利益受到影响,有可能会让剩余的两个“黄金周”更加拥挤、人满为患,效果适得其反;假如年假制不能落到实处,情况会更加糟糕;但也有人提出,黄金周拥挤,恰恰是检验政府的服务能力,如果干脆取消黄金周,政府似有甩包袱的嫌疑。 其三,选择取消“五一”还是“十一”假期,也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人担心,从传统节日的日期分布看,中秋与“十一”假期距离很近,取消“五一”长假,上半年就缺少相对长一点的假期,与下半年的长假期相比会显得不均衡。 其四,目前我国全年114天的总假期天数,无论与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明显偏少,因此除了结构性调整放假制度之外,能否增加法定假期的总量,也是民众期待的一个话题。 出现类似的争议甚至质疑,并不足为奇,毕竟集中休假制度改革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众口难调”当属于正常状况。之前某旅游网站的调查就显示出这种观点分化的特征:虽然63.7%的人希望调整黄金周,但是在具体的调整方案上却意见不一,只有14.3%的人建议彻底取消黄金周。因此,奢望“十全十美”的放假方案并不现实,最终敲定的方案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如何让假期制度满足尽可能多的公众需求。 尽可能满足公众需求的前提,就是让公众拥有充分的意见表达权和决策参与权,在全面了解公众需求和矛盾的焦点之后,再通过适当的科学分析方法来确定最终方案。比如,针对传统假期给一天的休息时间,本地居民就可以满足基本需求,而对于流动人口则如同“鸡肋”,甚至会因为休假却无法团圆而让“思亲”情绪更加强化。这就需要政府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公众需求进行定量的测算:利用传统假日选择旅游或者探亲的比重各占多少、多长的假期才能够满足多数长途探亲的时间要求、长短途交通的供给是否充分、是否会因为需求集中爆发而引起物价上涨、调休双休日的效果是否理想等。据此才能最终确定是单独一天的假期安排,还是调休一个或者两个双休日的集中休假,更加符合多数公众的利益。 可见,要想设计出一个合理、完善的假日制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在民意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辅之以科学量化的分析,才可能最终制定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假期安排。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