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猜疑的扩散与隔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1日09:49 新京报

  作者:鄢烈山

  不论是揭露食品药品还是别的方面的弊病,我们是否可以发现个案就揭露,但不要轻易论断某一行业某一群体,将猜疑、不信任扩散到全体,影响全社会的心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敌意。

  猜疑,一般起于上当受骗的现实或历史经验,由此发生不信任、不安全的心理,轻则“留一手”防范,重则产生敌意“先下手为强”。猜疑,无疑是一种很可怕的侵蚀人际关系的病毒。夫妻之间猜疑,会从同床异梦发展到反目成仇;君臣之间的猜疑,会发生忧谗畏讥、中反间计、诛戮功臣等政治悲剧;日常生活疑神疑鬼,总担心被别人伤害,怎么可能有“简单”的生活和幸福的感受?

  遗憾的是,猜疑的病毒正日渐猖獗地侵害着我们的生活。以我所在的广州为例。前些年,说家

家装铁窗,城市像大牢房,有损形象,政府出钱拆了一部分临街人家的铁窗。如今可能入室盗窃太多,不好意思要人拆了。上车坐公交,车载广播“请您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以防被盗”;回家,门洞铁门上贴着“民警提醒您,开门时小心有人尾随入屋”。飞车抢夺屡发,全城禁摩托;接着出现面包车掳人,是不是该人行道边都装护栏呢……当然不仅广州人如此紧张。南京市“彭宇案”的一审判决书,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若不是自己撞人了,就不会陪伤者上医院,更不会为伤者垫医药费)上升为所谓“社会情理”,就是一个令人心寒的显例。

  对散布猜疑情绪、毒化人际关系的言行,人们出于维护生存环境的本能在抵制。上述彭宇案的一审判词就受到了舆论几乎一边倒的强烈抨击。类似的,有些地方政府机关,发退休金时为防出现“死魂灵”冒领,不是自己去核查而采取要退休老人上门或上视频聊天的方式,来证明他们尚未去世。这种做法受到世人谴责。有的城市,竟然以路边乞丐有假为理由,呼吁人们不要随手施舍。大连市民潘云在邻居协助下逮住了撬自己汽车的贼,那个年轻人哭诉自己只是饿极了,想偷车内食品充饥,心软的潘云不怕上当,不仅放过了他,还资助了贼50元。潘云可谓义薄云天,我相信那个年轻人即使是撒谎也会被感动,而不会自以为得计。

  如前所说,人们疑心重,通常是由于有上当受骗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因此,消除猜疑的治本之策,当然是要建立社会诚信。这里面首先的是让掌赏罚的公权机关和作为政治精英的

公务员建立诚信。湖南岳阳楼区法院发生的牵涉三条人命的官司,竟然有结论完全相反的两套“阴阳判决书”,这样的丑闻绝对不能容忍发生。

  本文特别想提到的是有关这一点的新闻报道伦理问题。对坑蒙诱骗的个案,不论是贪官污吏还是奸商歹徒,媒体都有责任有义务揭露,但是怎样防止在报道中散布“什么(谁)也不可相信”这种极端愤世嫉俗的猜疑病毒呢?

  想到此是因为最近读了某报反住宅

装修中欺诈的系列报道。业主的诉苦传经不讲了,记者的总结真够“苦口婆心”的。其中有一条说,“不要相信做私活的工人,千万不要怜悯他们,别看他们穿得破,比你我活得好!……不要给他们递烟,跟他们称兄道弟,否则他们会把你当成邻村的农民,把你的房子当成猪圈来盖。”中间的省略号讲的是民工不可信的具体内容。这个记者说得也许不是完全没有根据,但他怎么能这样统而言之!虽然所引的这些话只是对民工的贬斥,但照这样的思路和言说“风格”,换个题材,他也可以散布对另一类人的一概不信任。

  由此想到美国关于反歧视的“政治正确”。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性别、不同肤色的人,受教育的先天条件无疑是有差异的;别的不同群体之间在某方面也会发生概率上的差异;至于个体之间更是良莠不齐……但是针对个人的否定性言说,不能针对某一群体,否则就是歧视要受法律制裁。类似的,不论是揭露食品药品还是别的方面的弊病,我们是否可以发现个案就揭露(可比喻为传染病的隔离治疗),但不要轻易论断某一行业某一群体,将猜疑、不信任扩散到全体,影响全社会的心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敌意。  

  鄢烈山 作者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