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物价上行 调控需兼顾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07:53 新京报

  作者:马红漫

  对于调控部门而言,在紧缩性政策成为常态的同时,也必须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避免因为资源价格改革而给居民造成负面影响。

  备受市场关注的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11月12日公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比2006年10月份上涨6.5%。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9月份上涨0.3%。1-10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4%。

  紧缩政策无法缓解上涨

  从CPI上涨的结构因素看,推动物价上行的因素并没有改变,依然集中在食品类。10月份,食品类价格比2006年10月份上涨17.6%。其中涨幅较大的是猪肉价格上涨54.9%,油脂价格上涨34.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3%。

  10月份的物价数据上扬,让市场再度出现担忧情绪。更为关键的是,伴随物价居高不下的状况,年内已经实施了5次加息和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紧缩政策的密集程度几乎达到了极致。货币政策的接连出台与物价水平的一路走高同时并存,表明了一个规律,那就是由农产品、食品引发的物价上涨压力很难通过外部货币紧缩政策取得直接成效。

  食品等价格上扬所引发的物价水平整体上涨,其原因不是在于过旺的需求,而在于不足的供给。货币紧缩政策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但是很难让供给发生实质性的改善,比如加息并不能够让猪肉出栏数量增加。这才是物价上行压力持续存在的原因。

  更为关键的是,展望即将到来的2008年,未来供给推动型的价格上行压力只会加大而不是缩小。伴随着资源定价制度的改革,市场将会形成由“煤、电、油、水”价格上涨而推动的价格上行压力。与食品价格上涨类似,资源类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需求刚性因素的存在,中下游行业很难对其进行化解。因此可以预计,未来物价刚性上涨的压力巨大。不久前,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预测显示,中国通货膨胀率将逐季攀升,到2008年的最高峰值甚至会达到7.68%。由此,居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或许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感受还将继续。

  压力感觉日趋加重

  另外一个可以预计的因素是,在物价上行压力依旧的格局下,央行为了实现“转负利率为正”的目标,持续加息的动作将会常态维持。但是,持续紧缩政策后的累积效应,理应成为当下调控部门和普通公众关注的焦点。尽管整体而言,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仍将持续,但是伴随紧缩政策的渐次实施,突发性的流动性紧缩现象必须引起警惕。笔者认为,这一风险可能集中体现在

房地产市场走势和信贷压力上。

  当市场对于紧缩政策习以为常之时,往往也正是政策量变积累显效之际。这里不妨就加息的累积效果算一笔账:从2004年10月29日本轮第一次加息开始,央行共先后9次上调利率,尽管每次最多27个基点的涨幅似乎显得 “微不足道”,但累积的影响已经颇为深远。以总额40万元,期限为2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为例,历次加息最终累积的总还款额增加了近12万元,对于一个家庭的净支出相当于一部轿车。“9次加息,损失一部汽车”,这样的政策效应对于普通收入家庭而言,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不仅如此,持续的加息举动将让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面临压力。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价格泡沫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关注的只是戳破泡沫的时间和方式。美国的次贷经验表明,持续的加息有可能就是让泡沫崩裂的“针尖”。针对

房价高企等经济过热的表现,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从1%上调到5.25%。但是,由于货币政策效应相对间接和迟缓,利率水平的连续上调并没有直接给房贷市场产生影响,甚至这一度让部分投机者产生了政策误解,加大投机力度。但是,当政策的效应逐步积累沉淀,最终会在无人能够预测的某一时刻突然发挥出质变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居民生活将可能因为物价上行而发生明显变化。对于调控部门而言,在紧缩性政策成为常态的同时,也必须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避免因为资源价格改革而给居民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如何让投机性领域回归理性但是不是泡沫崩裂,也就是实现调控的“软着陆”,也应该成为紧缩性政策关注的焦点。

  □马红漫(上海 经济学博士)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