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改革基础货币发行方式正当其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10:38 南方周末

  作者:叶檀

  11月10日,央行年内第九次挥动存款准备金率这把巨斧。之所以挥动,是因为经济过热、货币过多,央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迫使银行减小信贷规模。自1988年后,存款准备金率从未调到如此之高,这说明央行对于货币流动性、通胀压力的担心已经到达改革以后的最高点。

  可惜的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效用不彰,与加息一样对市场冲击如微风拂面。消息出台之后,与前几次一样,本应利空的债券市场维持盘整态势,上证国债指数不跌反升。效应不彰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于回收货币流动性没有治本之效,广义货币发行量占GDP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

  央行看上去就像西西弗斯,它不断地发行人民币然后不断回收人民币,永无休止地从事着一桩艰辛而无望的劳动。本来负维持货币稳定为经济发展护航之职的央行,为何沦为忙碌的货币搬运工?根源就在于目前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机制。

  为了稳定币值,促进出口,国际市场支付、结算的便利,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发行,相当于以美元为抵押物按照一定比例发行本币。1993年12月28日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从1994年开始,中国实行了

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央行取消了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体制,对于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实行银行结汇和售汇制度,将所有外汇统一由央行强制结汇,央行同时向市场投放等量于强制结汇金额的人民币货币供应。

  这种制度当初有稳定币值、增进出口的优势,如今恶果爆发:币值不稳,扰乱了中国的进出口商人的预期;保有成本高昂,以美元为基础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其次是外汇占款越多,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也就越大,货币投放到市场上的乘数效应也就越高,流动性也就更加泛滥。其隐性的损失是,中国人均收入虽然大增,但按美元比价却并未增加多少,中国财富有许多流向他国消费者。

  根据央行上周末公布的三季度金融数据,截至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4336亿美元,今年来累计增加外汇3289亿美元。按照央行行长助理易纲的算法,相当于我国今年多购买了3289亿美金,多投放了246675.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这些货币继续在市场上以乘数效应发酵,央行必须继续冲销一万亿以上的人民币。

  当一项根本性制度已经迫使我们支付出过高的成本时,就有必要考虑该制度是否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张与外汇的增长,已经使中国的基础货币继续以外汇储备为主得不偿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外汇储备的增加与经济规模的扩张何尝不是货币制度改革的历史机遇。此时理应改变经济规模弱小时以外汇储备为抵押的货币发行方式,发展以黄金、
证券
等为基础货币发行抵押的新模式,使人民币最终成为能够自由兑换的主要币种。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摆脱额头上的美元十字架,摆脱升值压力,并最终使央行摆脱推石上山的命运,成为独立于行政体制的货币政策的制订者。

  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现在正是迈出大步的时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