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童大焕:土地资源是如何被浪费掉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08:25 新京报
作者:童大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先生日前在媒体上发表《10年以后谁种田》一文,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国土地政策使得农田被瓦片化、补丁化,无法寻求规模效益。这种“一亩三分地”式的小规模农业,可以让农民温饱,但无法让农民致富;可以解决生存,但无法解决发展。它直接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空洞化、农村破产化,青山绿水间只剩些白发人。有些村庄竟找不到壮汉抬农机。有人叹道,再过几年,恐怕连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 农田细碎化使农民无法从农业中得到规模效益,科学技术也很难在农业中发挥效用。在此情况下,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背叛”土地转而到城市谋生,就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到城市打工,农村只剩下白发老人和“3861”部队(妇女儿童)还算是好的,一些地方的大量农田干脆抛荒。 农田细碎化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它直接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历来强调土地为财富之母,是国家最为宝贵而且稀缺的资源。然而依我看来,我国在土地资源上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最大的浪费是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资源的浪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其名下的土地没有实现合理流转,导致一些土地呈现小规模的常年抛荒。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在城市“非正式定居”(户籍不能随迁),大量村落消失,又没有新的农业人口进入,导致农地较大规模抛荒。第三个方面是最严重的,在现有的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下,征用农民土地过于廉价,导致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欲望格外强烈,以各种开发区为名的圈地运动此起彼伏,大量土地被圈后没有开发,多年撂荒,杂草丛生。 土地产权不稳,农业就不稳;农业不稳,中国可能就不稳。如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以交易、流转,是一个一举多得之举:为保护农民利益,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兼并,从而带动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圈地运动”成本,保护耕地。 现有的、不让农民拥有自由市场经济意义的土地产权,其出发点据说是为了保护耕地和让农民有保障。但无视经济规律的结果,却是走向完全相反的两者都不保的结局:农民的利益被侵犯得越厉害,耕地的损失也越快,浪费抛荒现象愈演愈烈。土地虽然“在那儿”,但已经不再产出效益,跟“不在”又有何区别?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