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零钱荒背后的多维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11:08 青年时报

  作者:张敬伟

  你或许从小就有存零钱的习惯,在上一个猪年——你12岁时,小猪零钱罐已经装满了5只。而今天,它们还静静地呆在房间里。这个不经意的习惯,就是造成今天“零钱荒”的原因之一。

  很多70后生人在童年时代恐怕都有这样几分钱买一块奶糖的甜蜜回忆,也有储钱罐里多了一枚硬币的喜悦。那个时候,一分钱在孩童的眼眸里都是天大的财富,在手心或口袋里捂得热热的。时光流转,现在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似乎远离了民生视线,金黄的5角硬币也几乎赋闲,唯有一元硬币会偶尔在公交上发挥着投币的功能。这些零钱都跑到哪儿去了?沉淀在家里的储钱罐、散落在房子的某个角落……

  分币派不上用场,发挥不了货币的流通作用,其实并非民众的消费习惯使然,而是市场价格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提高了,物价攀升了,“几角几分”无疑就成了物价小数点后可以忽略不计的尾巴,被市场交换双方心照不宣地斩掉了。举例而言,在零钱盛行的菜市场上,今年以来也随着油价、肉价和菜价的持续攀升而少流通了不少。所以,生活中出现“零钱荒”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的民生情态。物价指数越低,零钱的流动性就越强,其沉淀于家庭角落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当然,也并非物价越低越好,如计划经济时代的低物价就意味着物资匮乏和收入低微,是贫穷落后的象征。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虽不能说分币这样的零钱会退出市场舞台,但其发挥的作用确实会越来越小。现在的问题是,在其还在发生效用的领域,人们却发现“零钱荒”已经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如菜市场上消费者大币种花不出去,因为摊贩无零可找,如在超市购物卖方以搭售的方式减少找零麻烦等。更重要的是,“零钱荒”还造成了畸生的商业生态——找零要收费,如广州出现的换零100元要收6元钱的生意,甚至根据2003年
银监会
公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银行对零钞清点整理的储蓄业务可以收取费用。这样一来,“零钱荒”就不仅仅是影响基础民生,而是从根本上异化了人民币等值交换的金融原则,是一种失范的金融行为,因为人民币并非商品。

  讽刺的是,一方面是“零钱荒”成为民生尴尬,另一方面却又屡屡传出金融机构拒收居民小额零钱存款的新闻。金融服务业的慵懒行为客观上也形成了“零钱”无用的误导,造成了民众习惯于化零为整而非化整为零的消费和储蓄习惯。

  “零钱荒”问题不惟中国所独有,就是在发达的美国和加拿大也会出现此类问题,按照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考察,他们创造了一种简化交易的方法。譬如在超市,他们会在收款处设置一个小盒,顾客把收款员找回的零钱放在小盒里,下一位顾客需要付零钱时收款员就从小盒里取用。这样就完全避免了收找零钱的麻烦。不过,这又要求人们信用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才能做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