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景凯旋:《色,戒》是怎样色情起来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8日09:11 南方都市报
作者:景凯旋 电影《色,戒》在正式放映时,其中几处激情戏因审查而遭到删节,引来舆论界一片争议。这部影片系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几个青年学生出于抗日热情,利用女学生王佳芝色诱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易先生,企图伺机将他暗杀。但在最后一刻,王佳芝却突然提醒暗杀对象逃跑,计划失败,所有学生全都被处决。原作是个短篇,跳跃很大,给人留下想象补充的余地。电影将故事拉到两个多小时,导演李安对原作中感情因素的解读是因欲生情,但删除了其中的性镜头,这个感情变化就显得有点不清楚,重要的道具变成了那颗钻石,给人的感觉是因财生情,有点莫明其妙。 审查制度是一个全世界的现象,它的实质是在文化产品的产出和投放方面,由一个公权力机构来决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尤其在涉及社会伦理问题时,有关机构往往最是理直气壮。只要认为有必要,他们总会举出某些青少年看了色情作品而犯罪的例子,来证明其行为的合理性。然而,这种说法看似成立,却经不起认真探究。法国思想家福柯的性史研究就表明,性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压抑史,人类许多色情言行原本都是古已有之,某个时期也被全社会视为正常,只是由于性话语能使权力产生作用,它才会不断地被权力强调,变成一个需要加以惩诫的道德或法律问题。 比如,19世纪整个欧洲社会对儿童手淫的恐惧和惩诫,便是权力运作的结果。这就不难理解,越是性压制的时代,当局与公众就越是喜欢谈论性。因此,导演李安被迫删除《色,戒》中的激情戏,就并非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有关部门在防止青少年学坏,怕影响了社会安定,也不是因为有关部门太自以为是,在羞辱成年公民的智力水平。按照福柯的观点,删除激情戏其实无关犯罪的发生,而是关乎惩诫的存在。 由于审查制度代表了限制自由的意图,所以历来都招致人们反感。有意思的是,在公众与审查制度的不断博弈中,审查制度总的来说是在不断做出让步。这表明,性的禁忌实际上只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认识问题,它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改变而改变,尤其是随着惩诫功能的降低而减弱。二十多年前,一本杂志封面刊登的接吻画面也会引起轩然大波,今天谁要再来禁止则只会成为笑谈。至于有人担心观众如果看了原版《色,戒》便会如何如何,恐怕是太不了解或装作不了解这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了。“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墨守成规的人其实不是在愚弄观众,而是在愚弄自己。 诚然,文化产品中过度的性描绘今天仍然会关涉许多人的道德观,因而还需要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社会意见的不统一,社会还只能将此监督的权力授予某个公共机构。但当今许多国家至少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只要是出于艺术目的,作品就是不受侵犯的。不可否认,许多观众去看《色,戒》,乃是抱着猎奇的心理,但导演李安的激情戏并非想要宣扬色情,也是无疑的,对此不应简单地一删了之。 总之,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公众对影视中的性镜头是否具有判断能力,而在于这些性镜头与性犯罪并无必然的联系。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才逐步放松了审查制度,实行了电影分级。比如,《色,戒》在许多国家就是属于限制级影片。这次围绕影片删节产生的文化事件也表明,我们今后若要真正尊重艺术,尊重不同的观众,避免有关性话题的意见纷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建立起电影分级制。 顺带说几句,关于什么才是色情,人们对此已经争论了很久,也许还会继续争论下去。但在我看来,色情问题本质上属于权力话语范畴而不属于道德范畴,尤其不属于从前我们所说的资产阶级思想范畴。如果按照福柯的观点,恰恰是17世纪以降新兴的资产阶级把性变成了禁忌,而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老干部谈到性话题时,曾朗声笑道:“什么资产阶级思想?关起门来大家都是资产阶级。”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