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耕身:无法从容以对的成品油出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08:16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杨耕身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需求大国而言,石油作为战略储备物资,远没有到能源过剩的时候,因此也远没有到可以利用石油出口赚取利润的时候。当石油这种能源仍是国民经济命脉之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优先保障国内供给。 11月19日,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发出紧急通知,向下属各炼油生产企业做出“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要求。其中,中石化公开表示已经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为避免国内出现成品油供求矛盾,发改委此前曾对两家石油企业提出过“严格控制出口”的要求。据11月20日《北京商报》报道,专家认为,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占有国内油品供应和出口的主导地位,理应对国内成品油需求负责,应首先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而不是一味出口求得利润。 在“油荒”大面积出现的时候,掌控着国内成品油供给的中石油、中石化停止成品油出口,全力用于国内供给,这应是一件自不待言的选择。但尽管中石化“忍痛割爱”,网上舆论还是骂声一片。这不奇怪。并不是因为中石化此举,未必出其本意,而来自国家发改委三番五次的要求,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过去一直持续的这样一种局面:一边是国内出现的大面积“油荒”,一边却是石油巨头们“一味出口赚利润”。在全球石油供应趋紧的情势下,这里面多多少少暗含着“宁予外邦,不予家人”的意味,这是公众永远不能接受的。 无论如何,中石化停止了成品油出口,这不论对于缓解国内成油品供应现状,还是对纾缓公众对垄断巨头一直诟病良多的情绪,总是有一些正向作用的。 这个时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全球能源紧张的背景下,在能源安全已等同于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并且在中石油、中石化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的要求下,中国到底有多少底气可以从容看待石油公司通过出口成品油赚取利润的做法? 并不是像石油公司所说的,“国内成品油实际大部分都是在内部销售的,出口只是很少的比例。”国家海关总署9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成品油进口达到2174万吨,同比降低1.0%;成品油出口898万吨,同比增长26.2%。成品油进口降低、出口增长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国部分地区“油荒”的局面。今年8月份,我国共进口原油1404万吨,原油出口30万吨;进口成品油253万吨,出口成品油129万吨。就今年前8个月总体而言,我国共进口原油1.1亿吨,出口原油218万吨。成品油方面,进口成品油同比减少,出口增长。这样一组数据,也让中石化的一些说法不攻自破。 成品油出口早已不是新鲜事,垄断巨头被公众舆论指为“见利忘义”也早已有之。这是一个事实:无论是国内“油荒”,还是中石化被迫以停止出口来确保国内供应的做法,都已不是第一次。2005年下半年,为了应对油品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调整成品油出口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控成品油出口。为此,发改委从当年9月起至年底,暂停汽油和石油出口退税,而且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当同样的事情再度上演,我们已经必须重新审视相关鼓励或支持成品油出口的政策了。 如果说,国内成品油价的“跟涨不跟跌”,充斥着石油垄断行业对于民生的挤榨;以所谓的停产减修、减少供应来对主管部门进行逼宫请涨,充斥着垄断行业的霸道,那么,在油荒背景下的出口赢利之举,则已不能不让人产生对于能源安全这种国家安全的忧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需求大国而言,石油作为战略储备物资,远没有到能源过剩的时候,因此也远没有到可以利用石油出口赚取利润的时候。当石油这种能源仍是国民经济命脉之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优先保障国内供给。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石油公司“停止成品油出口”不应只是一时的应急之策,而应成为一个常态。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