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美国富豪进化的四部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07:26 新京报

  作者:张国庆

  在政府的规制下,在法律对慈善及社会服务的鼓励下,在媒体弃恶扬善的舆论氛围中,在民众的带动和比照下,美国富豪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从逃避社会责任到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从将暴利留给幼子到将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给后人……其过程耐人寻味,也发人深省。

  提起富豪,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美国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而想到他们,也很容易感受到他们的慈善力———他们不仅是世界巨富,也是屈指可数的慈善家。而饶有意味的是,当初布什总统准备取消遗产税时,联名表示反对的,竟然也是这些富豪。

  是美国富豪觉悟高,还是社会风气使然?倘若我们翻看一下历史的话,就会发现,美国富豪“进化”的过程,其实也是逐利欲望与社会责任博弈的漫长历程,100多年前的美国富豪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对暴富的追捧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进入了马克·吐温所说的“镀金时代”,人们渴望跻身上层社会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在那个人人都热衷于财富的时代,人们对于金钱的关注处于头等地位,不少人都抱着与卡内基相同的想法:一个有能力的人应去办企业,只有在经济上失败的才会去搞政治。对此,一位叫西奥多·帕克的牧师哭笑不得地告诉他的听众们:“金钱是现今国家最强大的力量。”

  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垄断资本家还意识到了文化改造的重要性。他们通过教育、文学等各种方式教导人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让人们接受现实,适应现实,热爱现实。在他们的影响和支持下,学校、教堂、大众文学也都在灌输这种观念:富有象征着成功,贫穷象征着失败;对于穷人来说,向上的路只有一条,即凭借非凡的努力和机遇,挤进上流社会,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不择手段。

  这是一个富豪受追捧,连政府都无可奈何的时代。

  强盗大王和仇富情结

  但凡事都是物极必反。由于富豪的私欲膨胀,导致社会资源被大量掠夺,社会风气也日益败坏,贫富差距更是飞速扩大。到1890年时,美国富有阶层与贫困阶层平均占有财富竟相差近两千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面是暴富者挥金如土,一面是劳动者大面积失业和为生存奔波。

  伴随着社会贫困的恶化,阶级对抗也日益加剧,仇富心理迅速蔓延。媒体不仅将不法富豪称作“强盗大王”,还发起了著名的“扒粪运动”,《另一半美国人如何生活》、《孩子们的痛苦呼叫》、《章鱼》等书更是将富豪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一时期,整个美国社会都爆发出调整财富关系的强烈呼声,而著名的“改革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白宫。

  大棒加胡萝卜

  西奥多·罗斯福与J.P.摩根的关系就很能说明问题。老罗斯福上台伊始,便通过解散北方

证券公司给予摩根集团迎面一击,通过反垄断和保护劳工利益,对社会关系进行积极调整。而擅长在外交上运用“大棒加胡萝卜”技巧的老罗斯福,在对富豪方面,也表现出灵活的立场,一方面打击不法富豪,另一方面也保护那些能够守法经营者的富豪的合法利益,让他们继续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事实上,以摩根为代表的一些资本家也确实发挥了一些作用,摩根本人就在1907年的金融大恐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这一风波也使政府警醒,意识到不能依赖资本家来“救市”,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没过多久,美联储就成立了,此后,

遗产税、赠与税也开始征收,从而在客观上促使富豪履行社会责任。

  经过西奥多·罗斯福等人的努力,联邦政府也终于从企业的巨大阴影中站立起来,证明自己是社会生活的最高管理调节机关。这以后,美国的富豪也开始重新定位自己,意识到自己并非社会的主宰,逐步进行自我调整,或早或晚地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从被动接受到自我改变

  但这个阶段却是足够漫长的。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从地区大国到超级大国,美国富豪从被动克制到主动自律,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其中,两位罗斯福总统的社会变革,对强势政府的塑造,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国家逐渐走向富强的道路,公民意识逐渐觉醒,表现在外,就是对国际事务的关注,渴望美国在世界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表现在内,就是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今,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主动做义工,在慈善捐款中更是占到了八成以上。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美国富豪意识到,如果不能更好地自律,更多地尽社会责任,就会不容于“主流社会”,也很难得到民众、媒体以及政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就这样,在政府的规制下,在法律对慈善及社会服务的鼓励下,在媒体弃恶扬善的舆论氛围中,在民众的带动和比照下,美国富豪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从一百年前的逃避社会责任到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从人人喊打的“强盗大王”到为人榜样的“慈善家”,从将暴利留给幼子到将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给后人,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到社会进步的“和睦因子”……其过程耐人寻味,也发人深省。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