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谁助长了大学生的证书化学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07:25 新京报

  作者:熊丙奇

  最近看到一个统计,可供大学生考试的证书已超过了百种。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出三四个证书,以考证为主线规划四年大学生活,已经成为当下不少大学生的选择。

  考“能在人才市场派上用场”的证书的热情,让大学生对大学的课程,尤其是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课程缺少兴趣,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无法帮助他们获得技能,甚至明确告诉老师,如果不是有必修学分的硬性要求,他们根本就不会来上这些“无用”的课程。

  笔者在一所大学,曾听到学生向校方建议,大幅降低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的难度,觉得学数学、物理,今后根本派不上用场;还在另一所大学,听到校方诉苦,学校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开设出的大学语文选修课,全校1万多名本科生,选课的不足100人。

  在就业压力下,尤其是在就业率数据面前,不少大学其实已经顾不得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今天,即便是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大学,也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技能化、职业化的教育,具体做法包括:把本身的教育“考证化”,典型的例子就有英语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等;鼓励学生多考证书,并为学生考证创造条件,甚至把有的课堂变为培训班;到大学四年级时,就让学生全部到用人单位实习,或者给学生跑人才市场开绿灯,正常的课可以不上,毕业设计也降低要求。这样的教育,可以保证学校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所培养的学生,却缺乏在未来社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素养、意志品格。

  大学教育与大学生的证书化价值取向,直接来源于用人单位(包括大学自身)的用人观念。在蜂拥而至的应聘者面前,用人单位没有站在社会责任、向教育传递正确信息的角度,耐心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应聘者,全面考查其能力与素质,而仅仅关注求职者有何种证书,同时不少用人单位把本身应该承担的人才培训工作、人才培训成本转向高等教育,他们希望能招聘到不需培训、马上就能派上用场的人才。这种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具有歧视倾向,还直接影响大学教育走向技能化、职业化。

  西门子公司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曾告诉笔者,他们很少要求大学毕业生有多少实际工作经验,而是看他们具有怎样的发展能力与素质,培训学生掌握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了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企业应该做的事,企业把这样的事全部交给大学,那大学显然就会成为职业培训机构。据笔者所知,相当数量的

世界500强企业有管理培训生计划,这项计划会对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包括海外培训。而国内众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往往最多有一周的入职培训,就要求上岗为单位产出效益。

  近年来的教育发展表明,不改变社会人才观念———以为人才就是学业证书与技能证书的组合,教育观难以根本调整。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考证,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了。因此,教育改革与社会用人制度改革,必须形成联动态势,否则,无法起到实质性效果。其结局必然是,教育埋怨用人单位的不合理用人标准,而用人单位则埋怨教育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熊丙奇(上海交大教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