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召迅:善举应即时可为即事可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09:23 人民网

  作者:侯召迅

  有人说,资助一个50岁的人,你会温暖他的晚年;资助一个30岁的人,你会帮助他掌握生活技能;而资助一个10岁的人,你可能会帮他找到幸福的钥匙。

  看得出,捐资助学多么及时,多么重要,多么伟大。

  捐资助学需要钞票,随着钞票传递的是爱,爱的内核是善,所以人家称之为善举,称之为美德。

  伏尔泰论及美德时说,什么是美德?恩惠施于同胞。他甚至详细列举了一些具体情节:我贫穷,你慷慨解囊;我处在危难之中,你帮助我;我做错了事,你告诉我真理;我被轻视,你安慰我;我在某件事上外行,你教会我……

  对善行的认识,在神州大地更是源泉流长。“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这样的经典话语是中国人的圣经。

  为什么要行善?除了人们向善向真向美的本能之外,还有一些理性的认知。譬如,“积善逢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必须爱邻人如爱自己;给予比得到更有福;仁爱可淹没万般罪恶。”

  行善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光的传播即是爱的流动,是一种能量的流动。这样的流动不仅不会对这份爱、这份能量本身有损耗,而是在延伸之中产生放大、倍增效应。所谓,幸福与人分享,一份就成了两份甚至多份。

  这样的感觉就叫释放感,纯粹感,成就感,幸福感。多种感受融合而形成了一个“场”,一个爱心、善行与美德的心灵磁场。处在这个场里的人们自然达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生产善与爱的同时,也被善与爱所陶冶。

  对此,智慧的中国人民早有直白而深刻的概括:助人为乐。区区四个简单汉字,已经将善行的发端、美德的流动、和谐的内涵摆布得当。

  然而不少时候,助人之心常有,助人之行不常有。有人分析,可能是在整个社会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手中的资源或者说资本,不足以支撑除自我消耗之外的其他支出或者义务。所以,助人为乐、特别是捐资助学才没有形成普遍现象。

  这点可以理解,一个人自己才刚刚温饱,无暇施惠于人,别人也不可强求。而且,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享受法定教育权利,原本是政府和国家的职责。一些公民以草根之心、义务之举,代行国家之责,更为难能可贵!

  尽管这些人有的自身已经超越了温饱、小康的发展阶段,有实力行善,但有多少大款愿意出手呢?而更多的行善者仍处在温饱或小康水平,本来有更多的理由先把自己照顾滋润。因此,支撑他们伸出爱心之手的,仍是一种宝贵的传统美德,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链接着当今一些精当的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助人为乐,团结互助,分享美德,共建和谐,描述了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生态。

  为此,社会传播和教育机器应当广布善行德泽,赋予博爱、兼爱、恒爱以时代语境,启发和引领更多的有识之士、有爱之人,拂去羞涩与矜持,抛开保守与傲慢,勇敢而自然地将内心之善付诸实践,真正实现爱的目标并享受爱的境界。

  当然,行善施爱有富裕者回馈社会、感恩者报答他人、乐善好施者周济众生,更有一些低些更低些的起点:习惯于说谢谢并大一点声让人家听见,习惯于在上电梯上公车时先下后上,习惯于与人四目相对时施以微笑……当更多的人乐于行此小善时,大善亦会自然到场。

  梭罗说“善的主题给我们以欣喜”,就让我们在和谐社会里即时、即地、即事、即人多设置一些善的主题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