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泡沫迟早要破,后事先准备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13:54 东方早报

  作者:陈序

  一个多月以前,中国内地的商业银行还在动足脑筋放贷。现在,形势似乎逆转。

  继为年终贷款额度设限后,据报道,央行要求各银行明年按季度合理控制贷款发放额度,否则将面临处罚。虽然政策对象包括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受影响会更大。银行家们一定担心从存贷利差中收获的利润缩减,但他们有没有计算过,轻易得到贷款支持的某些泡沫会不会突然破灭?这种事情近几年没在中国发生,但不等于永远不会发生,或者像哈雷彗星,70年来一次。

  内地财经媒体和读者有一项共识,前者往往希望从新闻事件背后发现共谋,后者也乐于优先接受此类观点。他们更相信强势个体的合作倾向而非竞争倾向,这符合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之类的故事。对发生在资讯消费市场中的共识,历史和制度会提供客观证据及心理证据;对发生在其他市场和非市场现象中的共谋,现实利益是惟一营养基。当营养耗尽,共谋便瓦解。

  在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时期,零售银行相与共谋的对象,是勇于举债的消费者、投资者。贷款买房者则身兼两个角色。双方都想从快速重估的资产价格中获益,一方试图用杠杆撬起质量越来越大的庞然大物,一方尽力出卖一再被加长的杠杆。一旦流动性消失,或者泡沫被刺破,当初的共谋伙伴难免图穷匕现。

  近来,花旗正陷入这样一场短兵相接的谈判。

  在美国,零售银行或贷款机构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给借款人,然后将这类贷款集中打包成证券卖给证券投资者。如果借款人未及时还款,上述放了贷又卖出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服务商有责任让借款人掏钱,加上逾期账款一起归还,以保证投资者所得。如果借款人根本还不起,服务商会考虑是否修改还款条件,或者对抵押物行使止赎权,卖掉房产,跟投资者分食残羹。今年9月,花旗以救援者身份涉足美国住房市场,买进了450亿美元问题抵押贷款组合的服务权。现在,此贷款组合中有4.6万名借款人违约。花旗已经被他们包围。

  还不上房贷的,可怜;投资了次级贷款的,令人同情;夹在三明治中间的服务商,好像也挺作孽。资产证券化把服务商作为贷款人的风险转移出去,也让服务商面对更多责任。如果中国各地的不动产泡沫先于资产证券化而破灭,内地

商业银行当然够呛。即使有了资产证券化对冲风险,银行也得学习为投资者服务,并面对一个一个濒临破产的借款人。由花旗当下的处境可知,财务困难的借款人不仅数量巨大,且各有不同的难处,一次事后看来是错误的借贷正摧毁他们的生活。而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种机构———政府有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

  前不久,余永定先生曾感叹,赚外国人的钱谈何容易。其实,为泡沫破灭后的本国借款人服务更痛苦。那甚至不是一个金融或经济问题。所以,与其汲汲于眼前的财务报表,不如为后事先作准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