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从艾滋妈妈产子看社会的歧视和隔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09:34 南方日报

  南方论坛  

  明天是世界艾滋病日。昨天和今天,本报以“艾滋妈妈”产子的悲与喜,连续推出了关注艾滋病的特别报道。在近距离接触、真实记录一个“艾滋妈妈”产子全程的同时,也描述了社会对这个敏感问题的争议和担忧。诚如本报记者所言,“艾滋”和“妈妈”,构成了一对残忍的词语组合。但是,这却是当下和今后我们必须面对的词语组合。

  “艾滋妈妈”产子,究竟该还是不该,不是一个非此即彼能够回答的简单问题。本报的报道推出之后,引来网友的热议,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就很能说明问题。生?艾滋孕妇自然分娩的母婴传播概率在30%以上,而被感染的艾滋儿童一般活不过10岁。在世界范围内,每天感染艾滋病毒的大约1500名儿童中,大部分是在母亲怀孕和分娩时被感染的。不生?艾滋孕妇也有当母亲的权利。毫无疑问,生命一旦降生,他就同时超越了家庭范畴而从属于社会。倘若人们对艾滋病条件反射般地恐惧,在这些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就可能是孤独、冷眼、嘲笑、歧视。那么,艾滋孕妇在今天的艰难抉择,与其说是一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还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众所周知,艾滋病的出现不过只有区区2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势汹汹,早已经发展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公敌。去年的一个数据说,全世界每8秒钟就有一个人感染艾滋病毒,每天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且发病人数每年都在呈现上升趋势。正因其高危,不少人谈艾色变。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艾滋恶魔,社会不需要旁观者,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拿出自己的责任心来与艾滋病作斗争。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强调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防治艾滋病的氛围。在某种意义上,艾滋病毒携带者是个可能被人们刻意遗忘的群落,我们所最该拿出、也能够拿出的实际行动,就是把对他们的视线拉近,改变对艾滋病的偏见及错误认识,给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应有的关心和关爱。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艾滋病毒感染者对现实一定是充满恐惧感的。因为,没有人愿意被排挤出社会大家庭。他们已经遭受身心的不幸,如果社会再不对他们采取宽容、接纳的态度,他们只能会选择隐瞒自己的病情,从而客观上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诚如专家所言,“我们怕她们,她们怕我们怕她们,只好隐瞒,这其实更可怕”。试想,如果艾滋孕妇向医院隐瞒身患艾滋病的事实,势必就会危害到社会公共安全,对医务人员、对同病房的产妇、对新生儿等等都构成很大的威胁。这里面,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道德自律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首先消除自己的惧怕心理,然后使感染者和患者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可能就会呈现出积极配合的另一个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近些年来,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劝艾滋孕妇流产到让她们自己选择,从拒绝艾滋孕妇到设立专业门诊,无疑都标志着一种进步。

  2003年12月1日,温家宝总理与艾滋病人亲切握手,成为第一个与艾滋病病人握手的中国高层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全社会都要对艾滋病患者充满爱心,坚决消除各种歧视和隔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关怀救助活动,伸出援助之手,使每一个艾滋病患者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所有这些,无疑都在释放着以人为本理念的厚重情谊,预示着中国政府以更加开放、负责的精神正视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正是因此,无论艾滋病日是否来临,我们都应该努力不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