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红漫:暖风频吹,睡牛将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09:16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马红漫 凡事皆往“空方”思考,可见市场悲观气氛的恶劣程度。悲观情绪达到极点之时,往往正是市场机会的产生之刻。与其刻意地争议“牛熊”之市,倒不如去深刻地体会市场信号的内在含义。 ——马红漫(经济学博士) 是“牛”还是“熊”?这个问题近来一直困扰着资本市场投资者。自从11月的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市场质疑牛市是否依旧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日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给股民吃了颗定心丸。他明确表示,中国的股市在目前情况下还是一个牛市,但是“快牛”要转向“慢牛”了。 对市场趋势“看多”的不止成思危一人。申银万国、摩根大通等多家机构日前发布的策略报告,均表示乐观看待后市。当初在上证综指冲击3000点的时候,成思危也曾经明确提醒市场风险。时过境迁,尽管目前的股指已然经历了深幅调整,但是近5000点的位置毕竟还是较当初高出许多,此时为何却是“暖风”频吹呢?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性质定位,业界的普遍共识是 “政策市”,即调控部门的调控意志、思路和手段会非常直接地影响股票市场的运作。以此为观察点,高层与机构对后市的“暖风”判断就不难被理解了。从长期看,资本市场趋势必然与中国经济形势相一致,本币升值更是为资本市场向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因此,回顾牛市以来有关的政策面论断,方向性论调始终是向好的,只是在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上会与市场判断有所偏差。 具体而言,如果把此轮市场调整的外部政策因素和“5·30”调整时做一个对比,那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市场的主力资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形成了散户投资者借道基金间接投资股市的局面。该局面的形成对于管理部门而言是积极的,一方面能够通过对基金的发行“松紧”调控市场,避免了行政性调控引发的情绪反弹;另一方面,基金作为中介屏障,能够避免散户“追涨杀跌”所造成的市场过度波动。 但是,对股市的调控绝非易事。作为一个投资性市场,外部消息对市场影响的一大特征就是在“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两个极端中摇摆。牛市市场前景看好,任何消息都会被当作“利好”解读;而一旦人气淡尽,即便是利好消息也会引发股价下跌。股市调控的这一特征与宏观经济调控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政策效果往往缓慢释放,而前者则往往导致刚性的市场方向转变,牛市背景会在一夜间就遭遇“熊市”的质疑。这一特征也越发考验了管理部门的股市调控艺术。 由此,本轮调整的直接推动力来自于管理部门对基金发行规模的管制。但是,这一调控措施遭遇到了市场放大效应的影响:基金重仓股的普遍暴跌,让市场人气受到严重伤害。昨天挂牌交易的中铁集团,甚至有机构预测会跌破发行价;而有关创业板即将推出的消息,由于之前一直担负着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意图,也被市场更多地解读为“资金分流”的负面影响。凡事皆往“空方”思考,可见市场悲观气氛的恶劣程度。 但这些影响只是短期的,管理部门对于市场的长期态度早已明了。权威媒体在“5·30”之后曾一致表述,“慢牛”才是管理部门所乐见的市场形态,这一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当市场本身处于“火爆”气氛之时,管理部门鼓励市场的言辞自然会较少;而当市场开始萌发“熊市”基调,美国等外围经济环境也出现恶化之时,管理部门自然会转而秉持扶助的积极态度。 市场的反应是极端的,同时也往往是滞后的。一些细节显示,除了“暖风”渐吹,政策的调控思维和市场操作也正在悄然转变。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对资本市场有了新的表态,称必须进一步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必须不断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整体质量。对此,机构投资者的领会程度先于市场:一家本应于12月14日结束募集的某只基金产品,在尚未达到募集上限之时,就将于本周二提前结束申购。市场人士分析,这意味着该基金急于在市场难得的低点尽快抄底建仓。 悲观情绪达到极点之时,往往正是市场机会的产生之刻。与其刻意地争议“牛熊”之市,倒不如去深刻地体会市场信号的内在含义。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