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卖血读书只为离开土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11:00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本应是大有可为的事业,也应当是有利可图的事业。

  柯云路

  关于土地,我们听过很多故事。用“命根子”来形容土地曾经对农民的重要,似乎并不为过。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终于帮助农民实现了对土地的梦想,他们拥有了可以自己耕作和支配的土地。那些年我常常下乡,看到过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地里的庄稼随着农民劳动的投入,产量一年年增长,农民的日子也似乎越来越有了盼头。

  但这些年来,农村的情形似乎变了。

  我在城里结识不少农民工,比如社区的保安、清洁工、修理工以及大街上收废品和卖菜的小商贩,闲时也喜欢和他们聊天,问问他们家乡的情况。他们往往这样描述每年回家过年时的景象:村里冷落得已经不习惯再呆下去。能干活的青壮年几乎都去了城里,年轻一点的女人也纷纷进了城。村里的土地勉强耕种着,维持着基本的温饱。村落逐年破败,留下来的是些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和父母外出打工带不走的孩子。土地不再留给人们念想,他们认为困在土地上不会有未来。

  这大概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必然有的残酷画面,大批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流向城市是该有的历史进步。

  然而,在这历史的人口迁移中,并不是任何事情都是那么“该有的”。

  我在报上读到一则新闻。河北省上王庄的王甫龙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他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弟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县里工作,成为举村羡慕的成功榜样。有了这样的榜样,王龙甫在成家后的惟一信念是,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只要孩子有出息,成绩好,能念到哪儿就供到哪儿。因为只有离开了土地,全家人的将来才有希望。王甫龙家有10亩地,他知道光靠种粮不会有多少收入,于是尝试着多种经营,包括种植瓜果蔬菜。

  但这些努力仍无法使他负担两女一子的学费,于是他不得不频繁卖血,卖一次血可得100元。

  同村的农民王美太有两个儿子,老大上技校,一年需要8000元;老二在镇小学上四年级,一年也得要2000元,靠打工挣钱显然远远不够孩子读书,于是王美太也开始频繁卖血,他在短短的半年中已卖血六十多次,平均三天一次。

  据记者调查,在附近村庄,凡是家有读书的孩子,卖血几乎成为绝大多数家庭解决读书费用的惟一可选择的手段。

  

卫生部《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供血浆者两次供血浆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4天。在新华社报道了怀安县血浆站违规向农民频繁采集血浆后,该血浆站被关闭。频繁卖血有害健康,即使对于文化不高的农民来说,这似乎也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高深知识,但关闭血浆站这样的好事对于附近的村民来说,却是十足的坏消息。离开了卖血,当地农民不知怎样才能筹得供子女读书的学费。

  这是令人沉痛的现实。

  农业是立国之本,一个猪肉涨价就引发了举国关注,连上层都为解决母猪数量而频频开会,发布各种批示和政策。一时间猪的身价飞涨,生猪竟成为盗窃团伙的目标。网上更有恶搞言论,称那位因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干起卖猪肉行当的北大学生有“先见之明”。

  猪肉涨价使农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国计民生离不开农业。不管工业化进程如何迅猛,城市里竖起多少高楼大厦,但“吃饭”永远是第一位的。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人口数量如此之众的大国,依赖进口解决口粮问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而我在同一天的同一份报纸上读到另一则消息则令人气愤。广西宜州去年耗资近亿元修建办公楼,报批时连殡葬所、文工团、鱼苗场都列入预算凑数,该项目费用相当于去年全市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该市仅财政局办公楼建筑面积就达7520平方米。由于利益的趋动是一个绝对的规律,不知有多少人在这类项目中获取利益。

  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本应是大有可为的事业,也应当是有利可图的事业。

  农民应该能够供得起子女上学。但现在,农民不卖血就供不起子女上学。而且现在农民宁肯卖血也要让子女念书离开土地。

  这应当是一个警钟。改变一种社会现状,有时不需要讲那么多道理,比如当下把城里的办公楼盖得朴素一点,各级权力部门的公款消费有所节制一点,拿出更多资金和更好的政策向农业倾斜,把更多的钱花在农村建设上,花在对农民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上,让农民通过耕作就能养育儿女并供他们读书,由此也让农民的孩子看到土地的前途,不是为了离开土地而读书,而是为了回报土地,让土地变得更有希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