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明洋:矿难怎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08:38 红网
作者:王明洋 在今天(9日)上午举行的洪洞“12.5”事故国务院调查组成立大会上,山西省代省长孟学农说,代表山西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讨,向遇难矿工表示哀悼,向遇难矿工家属表示慰问,向参加抢险救护的救护队员表示慰问,向报道这一事故的新闻媒体表示感谢。(12月9日 人民网) 已经举世瞩目的事故频仍的中国矿难,还在继续发生着,似乎“后劲十足”,似乎“势不可挡”,各级领导的指示,各种制度的出台,好像成了“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媒体的关注或监督,俨然是补白的花边新闻。煤矿工人的生命,好象已不再是生命,而是“死亡”的代名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怀疑,起码在煤矿资源管理方面是否出现了“失控”。不能不使人怀疑,以前出台的种种制度是否有效。不能不使人怀疑,有关领导的表态和决心是否发自于肺腑。 在我国,矿难事故至今接二连三,至少说明有关人员还大有用武之地。“顶风作案”,发国难财的还大有人在,他们人还在,心不死,而且大有“人心齐,泰山移”之势。 说起来,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羊已经让狼给叼走了,还理直气壮。关键是,这句话非常模糊,就看你怎么理解了。“晚”如何介定?“亡羊补牢”显然是狼已吃了羊了。吃了几只?吃了几回?总之在牧羊人没有发现之前,那羊一直在丢失。或许是丢失第一只时,就发现了。或许是整个羊群丢光了,他才发现。同样是“补牢”,前者可能不算晚,后者的“补”还有什么意义呢?狼把羊群吃光了,没得野食吃了,下一步肯定要吃人。 如果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不管六证是否齐全,只要是忽视安全生产,矿难早晚会发生(六证不齐全发生事故的概率更高),而且事故原因大同小异,不外乎瓦斯爆炸,透水等等。瓦斯都是一样的瓦斯,煤尘都是一样的煤尘,它不可能因为你六证齐全就“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心存侥幸者休想“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矿难事故的无法扼制,还使我想起一句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覆巢之下,那蛋十有八九会破损,只是每个蛋由于着地的方位、磕碰的轻重及每枚蛋的坚硬程度不一样,受损的情况也不会完全一样。每次矿难事故想必都有它的具体原因,所以每次事故都有话说,而且头头是道,“常说常新”,乃至“警钟长鸣”“震聋发聵”。正如树上没有一片相同的绿叶。倘是一棵树上的叶子,那根或躯干遭了虫咬,即便叶子形状不尽相同,最终命运或下场大抵一样,不该枯黄的,枯黄了,不该凋落的,凋落了。落一叶不再知秋。不仅秋风能扫落叶,春风、夏风、人来风,都能扫。树欲静而风不止。倘我们对着纷纷扬扬的落叶,一片一片地分析,犹如“研究马尾巴的功能”,令你眼花缭乱,费时费力不见效不说,在一棵病树下长久地研究每一片叶子,也不安全,有朝一日,那病树轰然倒地,可真成了“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记得,同样是山西某煤矿,为吸取血的教训,专门为遇难矿工立了一块碑,那碑是一块煤的形状,呈“人”字形,构思很独特,很“艺术”。除了警示世人,好象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言外之意,人们对一起又一起群死群伤的矿难,听得耳朵已出了茧子,见得几乎已“熟视无睹”,杂文作家对此,也早已“拍案不再称奇”。好,我不妨来点新鲜的,以刺激一下人们麻木的神经。最起码,这雕塑会令你眼前一亮。只是这雕塑就如用过早凋冷的黄叶扎成一棵树的造型,并不意味着“病树前头万木春”了。关键是,那东西只能给人看,只限于“旁敲侧击”,“善意提醒”,至于能否起作用,作用大小,谁心里都没谱。 面对此起彼伏的矿难事故,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只能束手待毙了?矿难真得要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定要成为一种常态?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