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渔:没有刚性问责的道歉不过一场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08:42 中国江西网

  作者:张若渔

  在今天上午洪洞“12·5”事故国务院调查组成立大会上,山西临汾市长李天太代表市政府向遇难的矿工表示沉痛哀悼,向死难者家属致以深深的歉意,并愿意接受组织给予的任何处分。(详见《山西临汾市长向死难者家属致歉愿接受处分》)

  面对一起造成105名矿工死亡的特大矿难,作为临汾市“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市长李天太负咎躬身“向死难者家属致以深深的歉意”显然是理所应当的。不管是出于个人的道德自觉,还是出于政府官员对权力背后的责任本质的深刻领悟,这都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姿态。

  我们怀着十二分的善意相信,李市长的道歉是诚恳而真挚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不说,这种道歉以及附加其上的悔悟感和责任感是轻飘且虚无的。既是因为生命已逝,无法挽回;更是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道歉到底具有什么货真价实的矫正价值。

  李市长宣称“愿意接受组织给予的任何处分”,可谓字字高蹈、直陈大义,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作为“第一责任人”并不确切地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去承担责任,除了道歉,几乎一无所能。而这,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困境是,我们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官员职位、职权、职责一致性基础上的、运行自如的现代政府问责制度,当官员出现失职导致重大事故时,对其问责事宜全系“组织”的一念之间。如此局面也就造成,失职官员的道歉仅仅在私德意义上存在,无法上升为政治意义上的道歉。

  毫无疑问,诉诸于道德的道歉不具任何实质性意义,如果没有丝丝入扣的问责机制紧随其后,所谓道歉只能是一场道德的表演。对于那些失职官员来说,或许刚开始的道歉都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但当问责机制一次次遁入虚无,麻木和伪饰的降临当是不可避免的——既不能约束自己再次犯错,也无法儆示其他官员切莫前仆后继。在此,道歉倒更像是一块道德遮羞布,规避责任之余,还可借此达到向公众邀宠,向政府“乞怜”的目的。

  道歉在时下似乎成为官场流行风,在生活中时有所见所闻,深圳甚至还定章立制,成为失职官员的“规定动作”。某种程度上,相比于众多“交学费”式的自我原谅,这也算是一大进步。而如果政府部门果真是真诚的,则应更进一步,以香港特区政府为榜样,建立“高官问责制”——道歉只是开始,接下来该降职的降职、该免职的免职,涉嫌违法犯罪的,还要接受司法的惩罚。

  道歉归个人,问责归制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道歉,从来都是从硬性制约的制度框架内涵养出来的。只有建立起现代政府问责制度,道歉才不会演变成文过饰非的幌子,也只有如此,温情默默的道歉才能让人信服,看到失职官员脱胎换骨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问责就没有道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