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货币政策从紧的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13:38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胡舒立

  虽然时近年终的中国经济欣欣向荣,引来国际舆论颇多首肯之声,我们还是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听到冷峻而坚决的部署:“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当承认,这是令人欣慰的正确决策。

  中国经济究竟是过热还是偏快?目前的通胀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实质性的?不同的看法可以继续争论下去;但历时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已经结束,货币政策不再以近年来“稳中适度从紧”、“稳中趋紧”等种种说法含而混之,则是决策层明确的结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此进入转折点。当前许多分析都强调了新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未雨绸缪之效,但又有分析引出“从紧”仅仅在“警示”的判断,似乎“引而不发跃如也”,我们对此万难苟同。

  忧患之心缘于忧患存在。而不待山雨欲来之时再行“从紧”,则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治本空间。在宏观收紧的总趋势下,未来的调控措施将以扩大内需为目标,与深化改革相同步,具有显著的实质性意味,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和期待。

  从官方已经披露的信息,可知在下一步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将有较大提升,作用愈显。这表明,在上一轮调控中饱受批评的行政手段会大幅减少,乃至渐次退出调控舞台,而市场手段成为主流。

  货币政策又以

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为主导。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过低、负利率长期存在,正是中国经济中不正常的严峻现实,须当在此次调控中加以正视,改革调整。

  必须看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以高于发达经济体的速度持续上升,

人民币升值是经济规律使然,非此则贸易顺差高企的局面不可能改变。即便未来欧、美、日等经济下滑,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积累的速度有所下滑,人民币升值仍是长期趋势。抓住时机,主动升值,归根结底是符合中国利益的,因有外界压力便以逆反策略或“阴谋论”拒之极不明智。

  宏观调控在财政政策的意义上有着丰富的改革内涵。既然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上升意味着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议论已久的环保税、资源税和物业税应及早提上日程,在明年上半年进入试点阶段。而为提高消费、降低对外依存度计,不仅公众殷殷以待的教育、医保和社保改革兼具了扩大财政支出启动内需的效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提升亦当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归根结底在完善的市场体制中更具效力。在这一层面,近期改革至少应当在三个领域格外着力——能源价格、房地产和股市。

  恰如我们此前多次提出,在国际油价不断飙升之时,中国油价超低极为被动,包括油价在内的整体能源价格扭曲局面必须改变。通胀压力当前,确实增加了能源价格放开的难度。但一方面,低价能源在为经济继续升温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纠正如此扭曲的要素价格总要付出成本。无论如何权衡,能源价格改革都不可再拖延。

  股市与房市资产价格泡沫已现。在股市,改革发行体制、调整供求关系、加强股市监管、打击非法热钱等一系列措施当及早出台,而关键在于政府绝不能以指数上下而喜忧,远离市场结束“政策市”。在房市,扩大土地供应、增加需求管理、增加中档价位的小

户型供给、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等诸般做法须齐头并进,要害是厘清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道理识者呼吁多年,总是知易行难,还在于市场上利益过大,牵涉过多。倘能在宏观全局中再辨利害,付诸实行,当为幸事。

  (摘编自最新一期《财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