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诗成:南京大屠杀不能只因需要才去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8:04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毕诗成

  今天,200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

  “80后学生只因需要才怀念,70年时光让伤痛淡漠”——一则报道的标题映入眼帘,撩拨起双重的伤痛。报道说,重新扩建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墙外,一位20多岁的姑娘细致的拍下每一组雕塑,当被记者问到“如果不是作业需要,你还会不会来”时,这为同学笑了笑说:恐怕不会吧。毕竟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70年,对于没有过那种经历的人来说,想感同身受是很难的。(12月12日中国江苏网)

  很怀疑这位记者的专业素养,诱导一位大学生,然后给“80后”套上一顶宽大的帽子,似乎有失厚道。然而,其“只因需要才怀念”的表述的确刺激了我的神经——如若追问,“只因需要才怀念”的又岂止这名“80后”一人?

  今年,一部美国人拍摄的、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在中国上映,听说电影遭遇了冷遇,很快在各大影院“下档”了。但走进电影院去看的人,多被震撼了:日本兵踏着南京人的尸体前进,刺刀随意在人的身体里进进出出,街头不堪凌辱的少女,幸存者哭得难以连贯的回忆……很多人感慨,“没想到会这么震撼!”何以如此?我们此前很少看到也无法想象这些真实的镜头。

  想起这部片子的导演比尔·古腾塔说过的一段话:关于二战题材,欧洲战场上的故事由于电影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已经广为人知,而他身边的美国朋友,几乎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这一切,让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份广而告之的责任。当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不知道中国人作何感想?当然,《南京》的视角是外国人的,是当年十几位欧美商人及宗教人士在南京建立避难区,保护了近25万当地市民免受日军暴行的历史——有人批评说,这是他们在美化自己。或许有吧,但当我们在沉重的历史面前,回避了自己责任的时候,这样的批评是否太过奢侈?   

  当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完《南京大屠杀》几年之后,用手枪自杀于汽车之内的时候,国内有媒体发表评论称,“她一个人替我们所有人完成了一项我们60多年都未完成的责任,因此她也承受了我们所有人内心的折磨和痛苦。”——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份苦痛与折磨由所有的华人共同承担的话,是否还会有个体这不堪忍受的悲剧?

  几个月前有报道说,汇集了相关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收集了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幸存者资料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在南京首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收录了8242名遇难者的资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收集了2592名幸存者的资料——这的确是件令人尊敬的工作。但距离那个庞大数字的真相,依然遥远,而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几个专家个体的“战斗”。

  我们常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唤醒痛苦的记忆,不是要渲染一种仇恨,而是要更科学、更正确地面对历史,面向未来。“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应该是希望你们发自内心地去尊重这样一段历史吧。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这段历史中一些直指人心的东西应当被流传下去。”这是比尔·古腾塔的期盼,也是我们应有的历史道德。

  毕诗成 (陕西西安 编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