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军:汉字申遗韩国学者为什么想唱就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9:43 长江商报

  作者:叶志军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抢注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网民强烈质疑韩国“汉字申遗”,称汉字生机勃勃地活着,无需申遗。( 12月 12 日《新快报》)

  对于有备而来的韩国人,网民的义愤虽然在情理之中,但却于事无补。毕竟,意气之争不能解决问题。

  作为“汉江奇迹”的创造者,韩国在经济“攻城”的同时,文化“略地”也在如火如荼地次第展开着。同属于中华文化圈的韩国文化,想方设法为自己的所谓的文明发源地正名,以努力跳跃式地延长自己的历史存量。

  在虚热的“大国战略”意识的烘烤下,韩国居然成了“拥有9200 年文明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度。基于这一元命题,和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比起来,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结论俨然就有了逻辑上的可能。

  于是,和中国争夺历史的话语权,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韩国有计划的步步为营的文化紧逼中,我们只好无奈地跌到“贴身防守”的境遇。明明是自己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却不得不靠DNA鉴定来判定最后的归属。最大的憾处还在于,由于我们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常常要吞下“败诉”的苦果。

  韩国在此类文化问题经略上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其学者化运作的背后常常会躲藏着官方的影子。2005 年,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韩国斥下巨资进行文化推广,在会上宣称孔子曾希望到韩国生活;活字印刷起源于韩国……

  反观我们,在和韩国学者的文化视点对垒上,除了凭借爱国主义做武器,那些本该挺身而出的专家学者似乎不约而同地患上了“集体失语症”。“文化奶妈”是懒于做卫道士的,他们要么在个性化地解读国学经典,要么就是在个性化解读古学经典的路上。毕竟,其间的名利双收岂能是青灯黄卷皓首穷经所能比拟的?

  不管是仓颉造字的索隐,还是甲骨文出土的考据,在某些学者的眼中,一度不被重视。

想唱就唱,这首“超女”年度主题曲的下一句是唱的漂亮。可是,这些中国文化的粉丝们,拿什么来支持正版,打击赝品?

  叶志军 (吉林四平 

公务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