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孜睿:让民间版污染地图退出公共视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08:29 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陈孜睿 民间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刚刚完成“中国空气污染地图”,4000多家企业因为曾经或者正在损害空气质量上榜,其中既有中石化、海螺等大公司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有APP、巴斯夫、米其林等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公司。一年前该组织曾发布“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千家企业榜上有名。(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各地区的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状况、污染源有哪些等,这些相关的环境信息,公众有正当的知情权。只有掌握了环境信息,才能履行公共监督。从这个角度看,如此“空气污染地图”,恰恰是满足了大众这一权利需求和监督愿望——地图的制作发布者,这个民间组织义务收集环境信息并勇于充当“环境信息公益发言人”的行为,令人赞赏。 但接下来,我们又无法回避这样一种担忧或者疑问:由于信息渠道的原因,该地图信息的真实性、可靠度有多大?会不会出现“错误”而误导公众?对不辞辛苦做这项“公益项目”的民间组织来说,这或许有些不公平——人家在幕后做了这么多工作,我们还要表示怀疑,似乎有些不厚道。但,其毕竟是民间组织,人力、财力有限,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且局限——来自环保系统或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污染企业情况以及媒体对政府信息的报道,这样“汇总”的环境信息数据,不但权威性大打折扣,也缺乏必要的专业判断,其中有没有“水分”恐怕就很难说了。 很显然,这份“污染地图”本不该由民间组织制作,而应该由环保部门发布。环保部门推出的“空气污染地图”会更权威、更专业、更富有公信力。当然,“空气污染地图”只是一种形式,未必非得如此,只要能将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公布出去,任何形式都是可行的。然而,虽然近几年,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鼓点已经敲响,比如地方政府每年都公布地域的环境质量信息,凡是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的企业信息也都能在政府网站查询到,但毕竟被挂牌督办的企业大多有非常严重的问题,绝大多数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都还封闭在环保部门的柜子里,公众一无所知。 据媒体报道,“中国水污染地图”发布一年多后,目前收集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已经有1万多条,但找上门来说明情况,表示要整改或已经整改的只有几十家企业,所有反馈的企业都是跨国公司,而国内企业似乎反应不积极。这样的反差和对比,令人遗憾和脸红。之所以如此,除了环保意识淡薄的因素外,我想“空气污染地图”的非官方、不权威“身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污染“曝光”不是给企业或者地方形象“出丑”,而是强化公共监督,弥补权力监督治理的不足。所以,我们期待民间版“污染地图”尽快退出公众视野,让环保部门的“声音”取而代之。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