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敬伟:给项羽平反非为古人担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10:12 深圳商报
作者:张敬伟 经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近日揭开了这座历史宫殿所包含的种种谜团。调查结果进一步明晰了专家们的推断:秦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没有建成。勘探发现,考古专家们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20多万平方米范围内仅发现几小处红烧土的痕迹,足显阿房宫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火烧。 这样看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原来是子虚乌有。现代考古发现既然厘清了历史事实,窃以为就该还原历史真相,给古人平反,这样才符合历史地具体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态度。以给项羽平反为契机,从学术和文化传统上形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历史观,不是替古人担忧,而是为历史和现实负责。 事实上,关于项羽焚烧秦宫室的文字,一是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此外就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无论是“烧其宫室”还是“烧秦宫室”,太史公都没有明确说项羽焚烧的是阿房宫。据考古学家刘庆柱介绍,虽然在整个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勘探过程中,考古人员没有发现一处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但考古工作者在秦都咸阳第一、第二、第三号宫殿建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宫殿建筑遗址被大火焚烧的痕迹。由此看来,项羽当时焚烧的应是秦都咸阳宫或其他秦宫室。应该说,相距项羽时代不晚的太史公是秉承了严谨的历史态度的。 讽刺的是,司马迁基于历史史实的严谨,恰恰引发了后人对项羽的误解。一方面,既然太史公如此详尽地记述了阿房宫的宏伟奢华,那阿房宫就似乎已经初见规模;另一方面,既然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人自然会怀想“秦宫室”的浩大,就会想到阿房宫。 这也恰是历史的捉弄人之处,凭藉项羽的历史作为和人格缺陷,在中国成王败寇的史观评价下,他就成了焚烧阿房宫的千古罪人,更成为史家镜鉴和文人抒发历史怀想的绝好反面典型。史家道德意义上的春秋笔削还好,但一经文人演义论断,其历史真实就会被艺术演义所置换,其历史定位可能就会永世不得翻身。项羽就被唐朝诗人杜牧不经意地给历史盖棺了。在杜牧那篇《阿房宫赋》中,杜牧以无尽的艺术想像铺排阿房宫的工程浩大和奢华。杜牧这篇文章,本不是为了评价项羽,乃是在“赋”、“比”之后“兴”自己的慨古之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是,诗人在不惜笔墨描述阿房宫和秦之暴政的同时,却笔锋一转,“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显然,杜牧将焚毁阿房宫的人锁定在了项羽身上。 这篇文章自唐以来可谓千古传颂,人们都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世上有阿房宫,然后项羽烧之。 在考古学已经笃定项羽并非焚烧阿房宫的史实后,史家应该主动删除项羽的这项历史罪错。项羽焚烧阿房宫的历史讹误表明,人们不能凭藉对历史人物的喜恶而将其神化或丑化,更不能以逻辑或艺术的想像给其增删莫须有的善恶是非。这种简单化的史观势必也会造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尴尬。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