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高校热衷研究型大学乃因有望升副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5日07:40 东方早报

  作者:熊丙奇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的“985”高校已经有43所。按照大家通常对“985”的理解,也就是说,明确定位并得到国家认可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在过去8年时间中,增加了近4倍———1999年,“985”首期高校只有9所。

  其实,还有为数不少没有进入“985”名单的高校,也把学校定位为建设研究型大学,包括大批“211”工程院校,甚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现实表明,我国高校中涌现出努力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热潮。

  研究型大学的称呼,来自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而建设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校借鉴美国大学建设的结果。姑且不论这种借鉴是否注意到不同的国情、教育和科研环境,就借鉴本身而言,也出现严重的偏差。在笔者看来,我国高校之所以热衷创建研究型大学,有以下原因。

  一是提升学校的层次。我国高校之间,以前按本科院校、专科学校,通过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不同,分为“正厅”与“副厅”。而进入新世纪之后,高校层次的划分开始转向以学校类型为重要依据,分为应用型高校、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研究型高校,其中,研究型高校有望进入“985”并成为副部级高校。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刚刚

专升本的高校,在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时,也大谈学科发展、硕士点申请。在学校利益(提升级别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教育资源)与个人利益(个人级别提高)的共同驱动下,要求学校踏踏实实发展,十分困难。

  二是显示办学成果。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只是一个“量”的概念,而重点学科、博士点、经费、课题、论文、专利才是可以显示的办学成果。要得到这些办学成果,唯一的办法便是引导教师开展研究,建设“研究型”大学。于是,一些大学几乎成为纯粹的科研机构,能派上用场的学生(硕士、博士)成为科研机构的临时工,而很难派上用场的学生(本科生、一些自身水平不高的硕士、博士)则成为老师的“拖累”。

  三是争取更多资源。这与教育资源、学术资源配置的项目制有关。从大的范畴来说,“985”工程、“211”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项目”,学校争取发展为研究型大学,也是为了获得这个大项目的立项支持。而在具体的办学中,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建立博士点、发展学科基地、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都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国家专项的支持;教授们申请到各类政府基金、科研项目越多,意味着学校能进账更多办学经费。这些既可以做大学校经费

蛋糕,也可解决教师待遇问题,自然没有学校能无动于衷。近年来,不断揭露的申报项目、申报成果中的造假丑闻、公关丑闻,以及申报成功之后的经费黑洞、经费浪费问题,根源就在于大家在玩一场资源争夺游戏,而没有把教育与学术真正当一回事。

  对于高校热衷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势头,不少人士十分忧虑。一方面,学校在追逐创办研究型大学过程中,不顾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传统而盲目定位,必将失去自身的特色。与此同时,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对研究型大学的理解,就是学科齐全、博士点硕士点多、研究生数量众多、发表论文规模大,于是把办学精力放到建设学科、创建博士点、发展研究生规模、狠抓论文数上,从根本上忽视了本专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再就是,各校争相办研究型大学,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发展学科、申请博士点,大多是彼此互相挖人,院士、博导到处兼职,消耗有限的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

  把教育与学术真正当一回事,学校才可能真正安于自身的定位,这需要学校本身是一个纯粹的办学单位,没有行政级别的利益和困惑;需要用正确的教育标准、学术标准评价学校的教育与研究,而不是好大喜功的行政评价;需要有科学的教育拨款体系,确保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避免拨款之中的权利寻租与随意现象。不然,学校在行政级别、行政评估、项目申请中,难以从长远发展角度理性思考如何办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