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中美战略对话背后的信心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16:53 新民周刊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与其说是“里根经济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不如说是他的“乐观经济学”让整个美国重新找到了获胜的感觉。

  撰稿/张国庆

  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曾说过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在题为“保持美中经济关系的发展势头”的主题演讲中,保尔森首次谈及中美经济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并提醒人们注意在中美两国有所抬头的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

  保尔森谈到了保护主义背后弥漫的一种心态,即许多美国人担忧中国低成本的制造和装配业使美国人失去工作,害怕由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将不再能担当自己经济未来的主人。而他随之表示,美国将持续在生活标准、生产力和创新方面领先于世界,这样,中国持续的经济发展和融入到全球经济也便成了美国更大的发展和成功机会。

  无独有偶。日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也提到了美国经济发展所缺失的信心因素。在他看来,由于美国经济看起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人们正在萌生不安全感,他们很担心美国工作机会流失海外、美国与亚洲国家实力此消彼长。而他的话音未落,美欧五大央行就决定联手救市,为的是提振市场信心,以免信贷危机从根本上动摇经济发展的信心基础。

  而说到救市,就不能不说说美国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看法。尽管美国联邦政府在经济问题的很多方面都放得很开,也比较尊重市场规律,但基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白宫也深知在关键时刻出手的重要性。而这种所谓的“关键时刻”,在许多时候,指的就是市场信心大踏步流失的紧要关头,这也便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经济危机时刻所用心修补的。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而这句话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抓住了经济危机的信心根源。而罗斯福开创的“炉边谈话”形式的用意,也便是用一种充满亲和力和自在的方式与民众对话,排解他们心中的恐惧、不安和迷惘。而事实证明,罗斯福也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在罗斯福的第一次炉边谈话次日,无数的美国人便排起了长龙,急切地要把钱重新存回银行。而关闭了一周多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重新开市,当天高开了15%,创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

  时隔半个世纪,里根总统则更为系统地将信心经济的理念运用到经济发展中去。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与其说是“里根经济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不如说是他的“乐观经济学”让整个美国重新找到了获胜的感觉。

  演员出身的里根,对人的心理把握是许多政治家所望尘莫及的。里根尽管并非经济专家,但他却非常了解他的人民— —当美国人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时,他们是最具有创造力的——而他的任务就是使美国人民重新找回自信,找回乐观的心态。自始至终,里根都坚持认为,改变经济状况有50%要靠心理学。

  事实上,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真正使“里根经济学”发挥作用的,正是得到了安定感和自信心的民众的“反作用力”。可以说,正是美国人民的普遍理解和支持,使得改革的外部环境宽松而活跃,也使得“里根经济学”成为“希望经济学 ”,成为“信心经济学”。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正面临着一场“经济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经济负增长,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利率高达20 %。但在他1989年发表告别演说时,美国经济却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比上任之初大幅度下降。而这一切,也使得里根离开华盛顿时比他到那里时更受欢迎。

  而人们也长久地记住了这位将“信心经济”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总统留下的话:“当我离去时,无论历史如何评说,我希望人们记得,我曾努力实现你们最美好的憧憬,不愿你们经历最恐怖的梦魇;我曾鼓励你们韬奋励志,不愿你们心存疑虑。我的理想是,自由如明灯照亮你们前进的道路,机会如臂膀助你们昂首阔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