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鲁宁:ARJ21上天,上海制造让位上海创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07:19 东方早报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明天,国内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将在上海完成总装,顺利下线。 进入12月份,“上海创造”捷报频传:代表目前世界火电技术最高水平的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全球目前惟有英特尔已形成产业化的12英寸(45纳米)芯片生产线在沪顺利投产;国内首辆A型轨道列车下线;国内首艘8530箱集装箱船“新亚洲号”交船;在以展示、测试汽车节能环保最新成果的2007年“必比登挑战赛”上,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海”牌混合动力轿车等四款新能源汽车在与世界各国的80多辆参赛车一起进行的测试评比中获得7个A、2个B的优异成绩;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制造的全自动化无人码头———ZPMC大型成套港口装卸机械(新型集装箱堆场无人堆放系统)落户全球最大港口鹿特丹…… 倘若再把视线前移到今年下半年,我们看到,国内首台KV6节能发动机、嫦娥卫星机载设备、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主机设备、F级重型燃气轮机、盾构掘进机、16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等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大型、关键性重大装备,纷纷在上海取得“首台突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即将过去的2007年是上海继上世纪1960年代前期以来,又一个“上海创造”年。 回顾历史,我们既感慨又欣喜。上世纪末新世纪初,传统“上海制造”优势丧失,先进制造业青黄不接。面对产业“空心化”的状况,上海重拾科教兴市发展战略。2004年,上海颁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纲要。在制定“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时,上海再度将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精品钢材、成套装备、生物制药等六大类先进制造业,作为调整优化上海经济结构、提升“上海制造”技术能级的核心抓手,配套以加大科技研发财政投入,创建科研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市场转让交易平台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服务手段,为传统的“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转型,也为整个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撑”。 在初期投入远远大于产出的焦虑和怀疑声中,上海人咬紧牙关埋头创新,终于,在经受了几年的“阵痛”与拼搏之后,“上海创造”开始进入初尝收获喜悦的阶段。实践证明,以科教兴市为发展的总战略,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科技研发作为发展的两翼,形成二者之间互动互融,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 为尽早将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新一届上海市委继续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为发展中高端生产服务型第三产业提供服务对象、服务空间和服务市场,以形成更大范围更大幅度的互动、互融、互交。如上种种,思路更显开阔,措施更为有力,为人们提供了更远大的发展憧憬和更广阔的实践舞台。 然而,早报评论员也注意到,上海前景和希望渐显的先进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国有经济板块之内,要使它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做大做强,面临着资金、土地等关键性市场要素日益短缺的瓶颈制约。瓶颈如何破,不同的思路有不同的选择,早报评论员以为,继续深化国有经济改制是一个优选方向。据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披露,在几十个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低端制造行业,所“沉淀”的国有资本以千亿元计,还有大量稀缺的土地资源……人们希望看到,上海能以深化国有经济改制为抓手,果断施行“腾笼换鸟”,将低端制造业中使用“费效比”极低的关键性市场要素快快置换出来,转投于先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培育和扶持。其实整个2007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首台突破”同样捷报频传。工具,人之器;装备,国之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今世界,哪个国家在重大装备制造业占据领先地位,哪个国家就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引领发展潮流。立于发展先进制造业潮头的上海,理应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