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人:新医德考评制度患者评价怎能缺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10:35 长城在线

  作者:陈杰人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针对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并进行年度考评,以促进医德医风的改善。

  报道说,医德考评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单位评价等三个步骤,其内容涉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患者保密、不歧视患者、廉洁行医、因病施治等方面。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

  如此听起来很美的考评制度,让笔者想起了多年来各界实施良久且正在废除的一些岗位目标责任制,这些大同小异的考评机制,从思想意识到专业水平,从服务态度到廉洁标准,无所不包,但近二十年来的实施结果却告诉人们,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考评制度除了浪费纸张、增加一些会议之外,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原因就在于,这些制度多半为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

  对于上述新的医德考评制度,我的基本判断有二:首先,这是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换一种方式承认了当前医德出现重大滑坡的现实,管理方试图通过医德考评来促进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其次,这种新的考评机制注定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逃脱不了形式主义的宿命。

  从考评的环节来看,前述意见规定医德考评由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和单位评价三个步骤组成,恰恰缺乏了最重要的“患者和家属评价”这一环节。

  众所周知,对某一类服务人员的德行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服务对象,这个简单的道理,现在即便在最讲权威最难容批评的公务员体系中也被认可并得到实施,各地纷纷对公务员和国家机关进行民意测评就是典型例证。

  就医德问题而言,自我评价可以说是无效的,一个人要干了不道德的坏事,谁也别指望他自我承认;而科室和单位,则与考评结果息息相关,评价结果越差,科室与单位的声誉也越差,所以,同样不能指望科室与单位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考评能说真话。在利益共同性这个角度而言,科室评价和单位评价其实也是自我评价。

  从考评的标准来看,那些诸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顾全大局”、“严谨求实”之类的话,是些大而空的口号,多少年以来,这个社会高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还少吗?可结果是什么?这些年来,又有多少单位的训示没离开过“严谨求实”之类的话,可现实有如何呢?

  再看这个医德考评制度的其他一些标准,比如“保守患者医疗秘密”、“廉洁行医”、“不得歧视”、“因病施治”,等等,这些内容,要么是法律规定的起码义务,要么是被社会各界诟病已久的医疗界痼疾,我就不相信,通过那种自我评价和准自我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就能得到根治。

  更大的问题在于,对这些林林总总的评价标准,医疗机构和医疗管理者都没有建立一套完备的指标体系。例如,在为患者保密问题上,医疗卫生界甚至将实习生集体观摩流产手术当作必修课,在这种悖反制度下,你能不说为患者保密是一句空话?又比如“因病施治”问题,现在医院大肆鼓励医生多开处方开高价处方,或者作很多不必要的检查,这些问题的根子不在医务人员而在整个医疗体系的价值标准出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真正需要检讨和接受考评的,不只是医务人员,更应该是管理者。

  我理解卫生部等医疗管理部门面对当前医德日下和民众批评之声日盛时的尴尬,因此,他们也试图扭转医德,平息民愤。可问题是,这种考评制度连头痛医头的功效都很难产生,更遑论治本之效。

  面对日益败落的医德问题,管理者其实应该明白根源所在。医疗机构的惟利是图、管理者和服务者角色混淆、既得利益的反对势力、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过分强调自己的行业色彩等,才是引领医德日下的根本因素。只有改革这些方面的不合理制度,才能真正促进医德好转。

  即便以治标之策来看,医德考评制度,最重要的机制也应该是引入指标量化和患者评价两项内容。缺乏这两者的考评,终究只是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的花架子罢了。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