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春季高考为何越来越冷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07:53 东方早报

  作者:熊丙奇

  在纪念恢复高考30年时,几乎所有媒体都把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地推出的春季高考,作为具有“打破一考定终身”重要意义的高考改革举措,给予高度评价。大家都知道,北京、安徽、内蒙古三地的春季高考经过几年的不景气之后,已经暂停。而硕果仅存的上海春季高考,也只不过在惨淡经营。

  日前开考的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又一次遭遇冷清———参加本次考试的考生为6177人,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2302人,仅是2006年报考人数的一半;参加春季招生的普通高校,由2006年的12所,减少为8所,招生计划也从2006年的2725人,降为1568名。

  为什么给考生多一次选择机会的春季高考,会走到如此境地呢?分析春季高考的制度设计,就不难明白其原因。

  其一,春季高考是落榜生的机会。随着秋季考试录取率提高,落榜生减少,报考春季高考的学生自然减少。而由于春季高考被打上“落榜生高考”的标签,一些学生也不愿意参加春考被录取,复读生参加春考往往将其作为“试水”检验复习水平的机会。

  其二,春季高考只有普通学校冷门专业参与录取。如果名校、热门专业参与眼下的春考,必然造成对秋季高考秩序的严重冲击,一些在秋考中被录取的学生,可能放弃录取机会,等到春考考好学校、好专业,而没有太强竞争力的学校和专业参与,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其三,春季高考被视为学校在“为改革作贡献”。参加春季高考,不是作为学校选择生源的机会,而被视作一种负担。

  可见,眼下的春季高考,不过是秋季高考的补充、拾遗,没有同等的地位。所谓多次高考、多次录取,即一个学生可以参加多次同等水平的考试、每次考试成绩同等有效、均可以作为申请入学的成绩;一所学校,可以多次录取学生。这样,每一次高考,才会是每个考生和每所学校共同的机会。

  春季高考从热到冷的尝试表明,如果一直维持一次集中高考的权威性,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高考改革,将很难从根本上撼动教育的应试格局。可以预见的是,硕果仅存的上海春考,如果不赋予新的内涵,也会在几年之后凋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