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梅新育:这场中外大豆战争该怎么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09:58 东方早报
作者:梅新育 12月1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中国大豆产量锐减致食用豆油价格大幅上涨”节目后,几乎一夜之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惨淡”现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上世纪90年代,转基因大豆依靠低价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新世纪初的几年中,国际大豆价格在人为操纵下几番暴涨暴跌,国内大豆压榨企业损失惨重。随后,跨国粮商“趁火打劫”,开始大规模并购幸存的中国大豆压榨企业。1000多家内资榨油企业构成的“中国大豆军团”瞬间烟消云散。如今,国内仅剩90多家大豆压榨企业,其中的64家已被外资控制,大豆实际压榨能力70%以上目前都属于外资企业。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已经控制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内资企业已经基本丧失了大豆原料和相关制成品的定价权,生存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国内大豆油的价格却一路飞涨。 如何摆脱这种局面,也就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有论者认为,中国加入WTO之时,在大豆等农产品贸易领域做出了仅3%低关税的让步,是导致现在局面的主要原因。实事求是地说,尽管我国入世之时作出的一些让步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将进口大豆占据国内市场归咎于入世时候让步过多,却算不上实事求是。因为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大豆进出口属于国营贸易货物,豆油等实施政府指导价,换言之,我们在入世时候对国内大豆市场给予了相当的保护。至于大豆压榨企业目前的外资垄断格局,恐怕更多地源于后来内资企业在2004年大豆危机一役中损失惨重,以及某些地区招商引资指导思想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确保基本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而言,大豆等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改善,也正符合我国当前扩大初级产品和国内暂时不能自制设备进口、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方针。至于外资在大豆压榨行业中所占的高比例,也需要进一步冷静分析,因为这些外资企业产品大量出口,正是借助这一点,我国才迅速成为世界头号食用油生产国和名列前茅的出口国。虽然这种格局肯定不如我国内资企业主导国际市场,但我们不能无视机会成本。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对大豆市场现状听其自然,而是要选准突破口,然后循序渐进。突破口可以依次选择为区分国产和进口大豆及其产品、争夺定价权,最后才是逐步收回、控制大豆压榨企业的股权。 进口大豆之所以对我国豆农的利益造成损害,主要原因是多年来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和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大豆产品市场上未作任何区分,这样一来,形体较大、出油率较高的进口转基因大豆横扫国内市场,实在不足为奇。我们已经开始要求食用油产品注明采用的原料是否属于转基因作物,考虑到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和安全、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上述规定,将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明显区隔开来,并为其争取较好的价格。 目前国际大豆定价机制的特点是“南美种大豆、中国用大豆、美国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给我国大豆进口企业带来巨大经营风险。目前我国进口大豆采取的定价方法主要是基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升贴水定价法,这样一来,国际炒家很容易通过操纵CBOT大豆期货价格左右我国大豆经营企业的盈亏。2005年5月,CBOT推出巴西大豆期货合约,再次引起人们对大豆定价机制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将国内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做大,使之成为定价中心。在大豆上,我们已经根据我国特有的非转基因大豆设计了相应的期货合约,下一步应该是努力与巴西等转基因大豆生产国联手,努力打破CBOT的垄断。 国内大豆行业的现状并非是一个孤单的样本,本轮价格上涨中,有多少是由于全球化过程中行业格局变化所导致,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样的行业格局下,国家对一些民生和工业产品的价格控制能力会大大减弱,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忧虑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