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严打剽窃复旦学术委员会没有闲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08:26 东方早报

  作者:熊丙奇

  12月14日,复旦大学官方网站上的“校内公告”贴出了一则“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告”。短短几天内,点击量就达到2000多次。这则在2007年底贴出的“2007年第1号”通告,向全校师生通报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对三起学术违规举报的调查审议结论和处理建议。(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虽然对于学术违规、处理结果有不同的议论,但复旦大学通过学校网站,公开发布学术规范委员会对学术违规的调查审议结论和处理建议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与鼓励。这是将学术违规调查、处理正常化、公开化、透明化的重要实践。

  近年来,随着学术道德问题的不断出现,不少高校相继成立了学术规范委员会(有的学校称为学术道德委员会),旨在调查、处理学校教师、学生中出现的学术道德问题,规范学术共同体中个体的学术行为,促进学术诚信。但是,不少学术规范委员会从设置时起,就处于闲置状态。

  之所以闲置,不是因为高校内没有学术道德问题,而是真遇到学术道德问题时,学术规范委员会不但要顾及当事者的影响(职位越高、社会声望越大、与领导关系越亲密,考虑得越多),还担心公开处理学术道德问题、学术违规问题,会引来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影响学校发展与建设。因此,不少高校虽然设立学术规范委员会,但却把它挂靠在诸如人事处、科研处之下,其实际运作受到行政干扰,无法独立调查、听证、处理学术不端。学术规范委员会也就成了摆设和道具———行政处理的结果,以该委员会的名义发布。

  学术规范委员会的闲置,一方面,让大家对高校处理学术道德问题、学术违规的诚意失去信心,近年来,不少检举高校教师、学生违规的信件,首先贴到一些学术打假网站,而不是直接送达这个委员会,就是因为对其不信任所致;另一方面,由于学术规范委员会成了摆设和道具,一些学术不法分子觉得有机可乘,甚至有靠山可觅,结果反而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再则,闲置的学术规范委员会,最大的功能,就是表明学校很“重视学术道德建设”,这无疑是对学术规范化的极大讽刺。

  而那些没有设置学术规范委员会的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则更令人失望。在行政因素影响下,对于一些被检举、被媒体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有的高校采取拖延战术,大事化小;有的高校由领导出面,各方摆平;还有的高校,“轻信”当事者的各种理由———或不小心、或被陷害、或工作太忙失察———从轻发落,学校与当事者“共渡难关”。如此对待学术不端,使高校的学术氛围每况愈下。

  高校出现学术违规问题,并不可怕,任何国家任何大学,都无法完全避免违规事件,而能否及时、公正处理违规事件,并通过制度建设避免更多的违规事件,才反映出高校是否有公信力,学术是否有自净能力。这次复旦大学公开处理三例违规事件,虽然扬了“家丑”,但是,却让学校赢得了尊重。把家丑紧紧捂住,才会让高校“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高校公信力下降、学术腐败引起广泛关注的当下,学校应赋予学术规范委员会独立运作的权力,接受各种学术不端的检举,由委员会独立展开调查、组织听证、进行处理、公开结果。如此,才能逐渐恢复高校的公信力。对于那些尚未设立学术规范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的学校来说,有必要加快设立的进程。

  当然,在当前,仅仅依靠高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仍然远远不够,发挥高校外部力量,包括媒体、民间学术规范委员会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更为重要。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包括此次复旦大学被调查、处理的学术不端事件在内,近年来诸多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事件,都是先通过网络媒体检举、曝光,才引起学校关注,展开调查、进行处理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