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医改报告有必要启动社会征询程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08:58 东方早报

  作者:魏英杰

  26日下午,受国务院委托,卫生部部长陈竺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提交了有关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这是“医改报告”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距离2005年夏天那场大争论,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正是在那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作出“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的结论,揭开了新一轮医改方案制定的序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牵涉每一位社会成员,而“医改不成功”的阵痛,至今仍留下阴影重重。因此,此次提交审议的“医改报告”在形成过程中,相关部门可谓如履薄冰,其谨慎态度实所罕见。有专家说,此次医改方案的制订过程史无前例地体现了“多元化”。不同单位和研究机构,先后总共提交了九套医改方案以供决策层参考,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九套方案还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医改思路,比如“市场主导”或“政府主导”或二者相结合,等等。而不同方案的主张与博弈,毫无疑问是避免利益失衡的有效方式。虽说公众现在无从得知方案具体内容,但可以相信的是,这次提交审议的“医改报告”在经历此前激烈的争论后,很可能涵括了不同方案的有益思考。

  据悉,医改方案一旦在全国人大形成共识,就将进入具体执行阶段,并根据实践情况形成法律法规。却不知,这是否意味着医改方案的调研和征询阶段已告结束?设若如此,那我们就不得不说,此次医改方案的制订过程尚有不尽完美之处。换句话说,在医改这么一个重大问题上,还有必要向社会公开医改方案以进行征询,才能够尽可能地汲取民意。

  之所以这么说,当然在于医改问题关涉全民,很有必要倾听各利益方的声音。此外,如何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因此不得不慎。还有,当下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医改方案是否具有普适性和灵活性乃医改成败之关键,所以也需要尽可能容纳各地的意见和建议。更为重要的是,并不仅是具体参与的专家才对医改方案感兴趣,相信广大公众和部分被排除在专家小组之外的学者也有参与讨论的热情,比如经济学家周其仁就在报章连续撰文探讨医改问题。如此,设置和开启社会征询程序,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医改不成功”引发大讨论之时,笔者曾撰文认为内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陷入困局,原因在于没有解决“为何要改”和“为谁而改”的问题(参见《医改:为何要改,为谁而改?》,署名顾昀)。现在,而重要问题则在于“如何来改”。就这一问题,上文提到了香港特区的经验:特区政府于1997年委托哈佛大学专家评估当地医疗制度,其后将“哈佛报告”公之于众,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征询。当时,特区政府收到社会各方的建议书高达两千多份,后来还几次就该问题推出“改革咨询文件”。

  可以想象,一旦公布此次医改具体方案、启动社会征询程序,必然也会引来社会各界及相关人士的热烈回应。这显然对完善医疗方案以及顺利推行医改新政有所裨益。事实上,在推行法规政策前进行社会征询并不罕见,日前国务院还就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征求公众意见。至于已经进入审议阶段的医改方案如何启动社会征询程序,相信也不是什么难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