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福田访华能否走向一个持续的春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08:16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杨耕身

  12月27日晚上,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踏着寒流抵达北京访问。——昨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这“踏着寒流”四个字,自有深意。这也正是在其下文中所说的:冒着严寒造访北京的福田首相,期望中日关系在破冰、融冰之后迎来春天,并希望这个春天能持续下去。

  冰雪总会消融出一个春天。毫无疑问的是,2007年必将成为中日关系史上重要的一个年份。从今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到日本外相高村正彦于11月访问中国,再到11月中国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抵达东京,打破两国军事交往僵局,再到12月22日,福田发表新年贺词称,迎接新年之际的新决心是,日中两国合作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及至此次福田访华,中方“用当年欢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高规格”来欢迎福田。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继去年10月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今年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后,福田此行将是中日之间关系的一次“加温之旅”。

  当和平与发展、互惠与合作成为这个世界的主题,一个更加友好的中日关系,对于中日两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利益,都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帮助日本经济从低迷状态走向繁荣;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国际事务越来越多的参与,也不可忽略近邻日本这一经济强国的因素。因此,尽管外界舆论对此次中日双方能否在东海油气田等焦点问题上达成一致,大多持审慎态度,但谁也不应怀疑的是,开启一种渐趋回暖的中日关系,为今后的中日关系奠定友好的基调,就是福田访华最大的收获。两国在一些焦点问题的看法,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才能寻找到双方可能存在的共同点,才可能找到一些可进行合作的领域。

  中日之间必须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合作关系,但面向未来并不意味着背弃历史。不可否认,历史问题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原因。当我们回首2007,也会发现,它不光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卢沟桥事件爆发及南京大屠杀70周年。历史与现实就这样呈现出难以言喻的纠结,表达着某种复杂的诉求,当然也更提示着更加务实的外交策略。而当我们观察近年来中日关系的走向,也不难发现的一个脉络是,日本方面在历史敏感问题上的态度与做法,成为中日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如2001年以来,原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4年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间连续数年未能实现首脑互访,也导致中日关系进入“政经双冷”的冰封期。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因此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一种底线与共识。这也正是福田此番得以成行的一个前提。福田被称为“保守阵营中的温和派”,而且与前两任日本首相相比,福田显得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双方实际利益。今年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及南京大屠杀70周年,对于非常敏感的参拜靖国神社,福田明确表示了反对参拜的立场。此次访华之前,12月25日,福田在东京接受专访,谈及历史问题时表示,日本将谦虚地看待过去的历史。这也许仍不是我们所要求的历史真相,仍然不是二战之后德国与欧洲国家间的那种和解,但这种务实的态度不正是真相与和解的前提吗?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因此,此次福田之行以及中日领导人会晤,正是要为即将过去的2007年逐渐加温的中日关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走向2008以及未来的两国关系注入一种更加积极的推力。

  中日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因此,以史为鉴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在今年全国两会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有关中日关系提问时引用《管子》中的话指出:“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意思是要招纳远方的人们,就要先处理好近邻的关系;要避免祸端,必须先消除怨气。这既是中国在日本问题上,一惯冷静、积极、稳健的立场,也正是一个世界能够和谐共处的关键所在。我们希望,中日关系能够在这种务实的态度之下,走向一个“持续的春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