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不用有机肥哪来的有机食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08:48 新京报

  作者:蒋高明

  生产有机食品应当从最基础的有机肥来源抓起,而不是从有机认证抓起。有机食品认证部门应当严把认证关,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消费者应当正确理解有机生产过程投入大、用工多、产量低这个道理,优质必须优价。

  不久前,笔者应京郊某乡邀请考察新农村建设。听说该地有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笔者欣喜地前去参观学习,不料结果令我十分失望。

  原来这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名不符实”:生产蔬菜的空间是传统的塑料大棚,大量化肥和农药照常使用。惟一的好处可能在于:其包装是正式的,打着有机食品的标记,据说是权威部门认证的。据经营该有机食品基地的老总介绍,他们的产品不愁销,供应北京7个大超市。有机蔬菜必须使用有机肥,为什么不搞有机肥种植?对笔者的这个问题他们似乎感觉很奇怪,因为使用化肥省事便宜,他们压根没有利用有机肥种地的打算,反正消费者也吃不出来。

  有机食品是指按照国际有机食品标准要求,并通过独立机构认证的环保型安全食品。它包括一切可以食用的农副产品,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有机原料,原料必须来自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是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二是有机过程,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要求;三是有机跟踪,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档案记录;四是有机认证,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认证机构来认证审查。

  在上面四个条件中,最容易做到的是第四个,其次是第三个,最难的是第一个。为了让消费者心理上“满足”,商家往往愿意花大力气去搞所谓的“认证”和“跟踪”,而对有机原料和有机生产过程(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搞反季节、不搞转基因、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等等)则不愿意去花工夫。最关键的是,“认证”和“追踪”来得容易,且有更大的“蒙蔽”性,而认真遵守有机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则费工、费时、投入大、见效慢。

  由于中国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很少,且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存在互不信任危机,日本99元/公斤的“天价大米”,美国80元/公斤的猪肉才得以长驱直入中国市场。今年7月份, 12吨“天价大米”不到20天,就在北京销售一空,目前有关部门拟进口第二批“天价大米”。中国的农业官员和农业科学家应当为此感到汗颜。

  泱泱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生产不出高质量的大米和猪肉吗?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来答案是明确的,即在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这一系列过程中,造假的成本远低于“造真”的成本,最终造成国民对本土产品的不信任。

  生产有机食品应当从最基础的有机肥来源抓起,而不是从有机认证抓起。在种植区周围要有养殖区,养殖区周围要有种植区,人畜粪便可以通过沼气工程将能源提取利用,并经过杀(虫)卵灭菌等过程后进入大田生产。有机食品认证部门应当严把认证关,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消费者应当正确理解有机生产过程投入大、用工多、产量低这个道理,优质必须优价,否则如果你花的钱少,商家给你的肯定是“牌子真、东西假”的产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