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秋风:为什么依然留恋黄金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08:04 新京报
作者:秋风 回望07 系列评论之七 “黄金周” 2008年的假期将与2007年不同了。 政府有关部门年底正式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其主要内容是:春节从除夕日开始放假,“五一”劳动节假期由3天调整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这一调整方案的最大变化是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将其所占用的假期分散在三个传统民俗节日。 谁也没有料到,这样的改革方案甫一公布,竟然遭到不少舆论和民众的反对。 本来,最初在经济比较低迷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立“黄金周”,就不是为了增加公众假期,而是为了经济增长的需要。政府的初衷是刺激内需,用放假、鼓励旅游、购物的方式,让民众增加消费。因而,除了春节,这些黄金周假期缺乏文化内涵,仅具有纯粹经济价值。 这种方式是否真有刺激经济增长的意义,值得怀疑。撇开这一点,人们第一次欢度黄金周之后就发现,旅游生态非常恶劣。对此,民众怨声连连,服务业者叫苦不迭,相关专家也担心蜂拥的人群会加快文物古建的损毁。 因此,自那之后,舆论一直在批评黄金周制度,并多次呼吁改变黄金周制度。社会各方其实已经达成了取消“黄金周”制度、至少是减少一两个“黄金周”的共识。惟一公开表示延续黄金周制度的,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但是,等到政府真的做出取消一个黄金周的决定时,很多人却拒绝接受。 反对的理由多种多样,第一种针对政府的决策程序,认为这一调整方案征求民众意见不够广泛。政府在涉及民众的问题上进行决策,确实应当注重程序正当性,透过种种方式,让民意可以进入决策过程。 不过,还有更多的人,似乎从实体的角度论证应当保留黄金周制度。他们的理由是,取消了黄金周,不利于异乡人回家,不利于家庭安排旅游、出行等。考虑到政府在调整黄金周时也以法律形式推行带薪年假制度,综合起来看,取消一个黄金周不会对家庭旅游、出行造成多大影响。 当然,人们可能担心在目前的经济与法律环境中,带薪年假制度会遇到阻力。因为,企业难以拒绝员工集体休黄金周,但当员工单独去休年假时,却可能被企业拒绝。这里就涉及员工与企业集体谈判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可能性。 在关于假期调整的所有争论中,很多网友、媒体只关心黄金周的去留,却忽略了这次调整的文化含义,即增加三个传统节日休假。似乎只有那些致力于传统复兴者欢呼过,大多数人似乎相当漠然。对这些节日设立公众假期,他们缺少喜悦,而只有对取消黄金周的不满。或许这才是本次争论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联想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移风易俗的新传统,政府将这些传统节日设为公众休假日,标志着治理心态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政府当然无权强迫人们去过传统节日,但确实应当顺应民俗,在传统节日放假,令那些愿意过传统节日的人可以从容地安排节日。但是,从假期调整引发的争论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出:很多人对传统节日似乎缺少兴趣。 在这种心态背后,可以看到更大范围的传统流失。形成这种心态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原因复杂。不管怎样,正是这种心态,让人们把假期仅仅理解为旅游、出行,而完全不管其文化、社会内涵。因此,人们才会迷恋那可以尽情旅游、出行、消费的黄金周。这个时代的很多困境,也正是这种物质主义心灵造成的。 那么,这种物质主义的心灵是否可逆?未来这三大传统节日的气氛,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指标。 □秋风(北京 学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