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霖:暗杀与政治如影随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11:01 新民周刊

  没有贝·布托的这场血案,人们对暗杀和暗杀威胁也并不陌生,只要关注政治,就发现它与其如影随形。

  - 马晓霖 北京

  岁末年关,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死于一场众说纷纭的政治暗杀,成为2007年最为重要的国际大事。博联社举行的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中,27位资深媒体人士有23人选择了贝·布托遇刺,使其高居十大国际新闻榜首。

  贝·布托案如此引人瞩目原因有三:2007年是新闻平年,重大新闻较少;其次,贝·布托作为刚刚返回政坛的资深女政治家,命运一直被关注;其三,和病故、车祸、坠机等造成领导人死亡的原因相比,暗杀更能刺激人的感官和情感,让人感到恐惧而难忘。

  暗杀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政治斗争手段,几乎天天有人在谋划,时时有人在实施,不断有人受到暗杀威胁乃至成为牺牲品。贝·布托10月18日刚回国,次日就遭遇一次自杀爆炸式袭击。贝·布托的政治对手穆沙拉夫总统上台8年来似乎从未摆脱过暗杀阴影的笼罩,只是运气非常好。向前追溯,甚至穆沙拉夫的上台都和暗杀有关——1999年,作为陆军参谋长的穆沙拉夫以座机受到攻击为由,发动政变推翻总理谢里夫并取而代之。

  其实,没有贝·布托的这场血案,人们对暗杀和暗杀威胁也并不陌生,只要关注政治,就发现它与其如影随形。2007年10月媒体报道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伊朗前夕就曾面临暗杀图谋。2007年,英国BBC电视台推出一部传记故事片《暗杀卡斯特罗的638种方法》,而2006年,这家电视台曾播过假想美国总统布什被暗杀的《总统之死》,时间设定为2007年的10月,起因是他的政策造成了美国社会分裂。

  暗杀,作为一种以非公开、非正常方式消灭对手的极端方法,既用于强者对付弱者,也用于弱者对付强者;既可以成为个人或小团体的选择,也可以成为正规党派、组织乃至政府和国家的集体行为。当然,弱与强都是相对的,也是彼此转化的。2007年敌对分子针对普京的暗杀图谋,2001年巴勒斯坦枪手刺杀以色列旅游部长泽维,均属于弱者向强者索命。

  暗杀的动因,多源于发泄个人或特定群体的愤怒,或者报复和惩戒刺杀对象及其利益集团的某些政策和做法。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在慕尼黑绑架和杀害以色列运动员后,以色列陆续暗杀了所有参与者,意在表达愤怒、报复和惩戒;叙利亚情报机关暗杀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在于不满其尾大不掉、离心离德。

  有的暗杀是基于擒贼擒王的策略,直接瘫痪对手的决策中枢,或吓阻某些不利于己方利益的行动。猛虎组织炸死印度总理英吉拉·甘地,就是抗议和反对印度出兵斯里兰卡并与斯政府联手对付自己。

  暗杀有时候会改变历史,或者说,暗杀策划或实施者通过终结重要人物的生命而改变历史,即使主观动机并非如此,客观后果往往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拉宾不被刺杀,巴以和平有可能已经实现,至少会大有突破;凯撒如果不被刺杀,罗马帝国乃至世界或许是另一种景况。

  当然,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国家也有特定的政策和行为方式,也不会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被谋杀而改变方向。比如,韩国爱国青年安重根刺杀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但是,日本对亚洲的扩张和殖民政策并没有停止。约旦老国王阿卜杜拉、埃及总统萨达特等主张与以色列媾和的领导人虽然遭到刺杀,但是,中东问题通过和平方式得到解决一直是大势所趋和众多国家的共识。

  暗杀行为往往会被某些决策者利用而引发事态的巨大变化。奥匈皇太子遇刺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被暗杀给沙龙提供了发动黎巴嫩战争的借口,进而将巴解武装赶出黎巴嫩。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政治斗争,就存在包括暗杀在内的暴力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贝·布托不是第一位暗杀的牺牲者,也不是最后一位。(作者为博联社总裁兼总编辑)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