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茅于轼高学费论背后有所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09:52 中国网

  作者:毛建国

  “大学学费要提高,很多人反对,我是赞成的”,“我也主张电价要涨。”5日上午,79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在作《国富国穷―――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的演讲时如此说(1月6日《南方都市报》)。

  一个学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理解,在现实国情及学情下,最重要的应该是人格。在茅于轼先生身上,我们无疑看到了这一点。

  “高学费论”不是今才有之。早在2006年,张维迎先生就在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上抛出惊人观点,“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因为学费太低”。一时间,张维迎先生迎来了太多的口水、鸡蛋,甚至在网民中间成了“千古罪人”。且不说自古“文人相轻”,就以如此争议,聪明的学者此时也往往闭口不谈。然而,茅于轼不仅谈了,而且继续坚持“高学费论”。这颇有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这就是学者的独立人格。

  一片喧哗中,我们不妨冷静反思一下,茅于轼以及张维迎“高学费论”到底有没有合理成分。张维迎说,“我们用低学费的办法实际上补贴的是富人,而不是补给穷人。那我们把学费适当地提高,然后规定学费多少比例必须用于助学金,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茅于轼说,“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两人观点的最终指向,都集中到了穷人上学那里。看到此,我不禁恍然大悟,原来两人都有所指。

  教育是需要财政扶持的,穷人上学是需要政府帮助的。而在财政扶持不变的情况下,倘若大量的资金以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的形式给了穷人的孩子,必然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这一部分缺口从哪里补?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学费,通过提高学费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而穷人上学却由财政埋单或部分埋单。

  这里,两人观点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对财政投入不足的批评,或者说是对加大财政投入的期待。如果财政扶持力度足够大,在现有经费投入现状下,财政再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那就皆大欢喜了——既能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亦能维持现有的学费现状。而正因为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而正因为穷人上学更需要保证,由此,两人成了“千夫所指”。

  茅于轼先生“主张电价要涨”,应该同样是这一意思。他说,“电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如果财政有大量的资金“补助穷人”,那么何至于提高电价呢,难道主流经济学家们就不想让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在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形下,也只能退而求次之,以富人、中产来补贴穷人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尊重茅于轼先生的发言。一个学者不屑“冒着众人的口水前进”,在学者人格稀缺的今天,这种精神是多么地“弥足珍贵”。况且,“涨价论”背后还另有所指。至于说钱收上去,并不能保证被用在穷人身上。那应该是另一个问题,而这似乎不是茅于轼们的责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