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大学师生关系暴力化背后的工具训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08:24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朱四倍

  [新闻回放]据《广州日报》昨日报道: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

  在报道中,笔者遗憾地发现,一些难以和大学师生联系起来的字眼频繁出现,诸如,“破口大骂、混蛋、畜生、属老鼠的啊、滚出去、干嘛要滚啊、扭打、踢”等等,让人目瞪口呆。师者无德,学子无本,让你去批判任何一方,都感觉是有道理的。更为可怕的是,当事双方都没有任何悔意,相反都理直气壮,这是一种何等的景象!

  当“女大学生当面逃课,教授大怒引发肢体冲突”通过大众传播,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已经让事件有了娱乐化的效果,不仅意味着师道尊严的一败涂地,也把当代大学生的形象推上了丑陋的看台,更隐喻着大学精神的苍白、无力。

  “女大学生当面逃课,教授大怒引发肢体冲突”表明很多大学已经庸俗不堪,已经被世俗征服,而非与世俗保持了一段距离,更说明了大学长期进行“工具训练”带来了严重后果。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仅仅关注对学生进行外在特质塑造如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提高、言行的规范等,而不关注其内在的精神需求,只注重发展教育的外向功能,而不切实地进行内在价值的导引,教育丢失了根基和灵魂,脱去了教化的外衣,退化为赤裸裸的“工具训练”,这是大学教育苍白的、世俗的适应。本则事实是“工具训练”的必然后果。

  只有大学教育过程关怀学生的生命本体,在使学生掌握各种外在知识、获取各种专业技能的同时,才能使他们满足精神陶冶的需求,学到了“何为人、人为何、应如何”等的启迪与教化,从而使高超的谋生手段和高尚的人生目的完美地结合于一体,走向超越的生命历程。这样的大学教育,才可谓适应性与超越性统一的教育。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不会外在于生活和人生,才会使学生在此教育中深得主体性品格的养成,学生不仅获得生存关怀以 “满足人类作为感性生命存在之需要”,也可获得终极关怀以“迎合人们超越此感性生命存在之追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