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敬伟:限塑,更新国民环保习惯的契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10:00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敬伟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1月9日《北京晨报》) 使用塑料购物袋,已成国人根深蒂固的习惯。无论是在农贸市场、街头摊点,还是超市卖场,塑料袋一刻都不能少。而且,在用毕之后,也习惯于随手丢弃。说得不客气一点,随手制造白色污染也和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一样成为国人的不文明习惯。中国“限塑”,固然起步较晚,但也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化成了现实的公共执行力。重要的是,限制使用塑料袋,将更新国民的环保观念,强化国人的环保意识。 环保习惯和不文明习惯都不是一天养成的,都需要靠外力的约束和自主的选择。而外力的约束更为重要,如果说滥用塑料袋是因为售物者无偿提供的方便所致;有偿使用则是以有偿制造的不方便促使消费者戒绝使用塑料袋的理性手段。 市场选择是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阵痛期也不可或缺。无论是随手丢弃塑料袋坏习惯的矫治,还是环保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时间去巩固。目前的问题在于,一纸通知所形成的善意机制是脆弱易碎的,关键还是要靠公权力的监督和执行确保这一机制得以贯彻落实。否则,市场买卖双方会在机制之外达成利益默契,或者卖者依然免费提供,或者对策性地将塑料袋价格掺入商品价格之中。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令不行、禁不止的情况,也就不能根绝滥用塑料袋的情况。人们担心,管理者在处理随地吐痰和闯红灯这样的事情时都无法形成常态机制,随时发生在市场交易中的塑料袋事件又如何实现全过程监控?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所有市场环节都实现了塑料袋的有偿使用,但如果所谓的有偿是象征性的,是浅尝辄止,不仅起不到限制作用,甚至会成为商家牟利的一种手段。因而,在有偿的量化界定中,应该痛下猛药。就像欧洲很多地方那样,一个小塑料袋要付0.5欧元。如果在农贸市场,小贩收取买菜老大妈一个塑料袋5角钱,相信精打细算的老大妈不会再用塑料袋。 所以,“限塑”只是给更新国民环保习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还仅具有象征意义。要达到根绝白色污染的根本目的,促使国民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还须国家通过严苛的财税政策,促使塑料袋行业转产。譬如对塑料袋生产行业课以高额的环保税或产业税,以高价格压缩其市场空间,终端的商业企业和末端的消费者自然会和这些塑料袋绝缘。爱尔兰的经验可以汲取,该国在欧洲第一个呼吁取消塑料袋,最初效果并不明显。后来,爱尔兰政府决定对成本1便士的塑料袋课以9便士的税收,塑料行业即刻歇业停产,商店也没有了塑料袋的踪影。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市场杠杆实现人的思维意识的更新和公共理性价值的实现,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市场选择的杠杆要沉稳有力,要直逼利益主体的要害。“限塑”还处于市场试探的阶段,但有了破冰的试探,融冰意义上的“禁塑”就不会远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