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序:价格管制的副作用是否也需要说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08:42 东方早报
作者:陈序 某知名品牌家用电器全面召回其某款产品的说明书。据本地媒体报道,该说明书的表述容易使消费者误解,并致误操作。表述的问题之一,是没有告诉消费者某种使用方式存在可能伤及产品的副作用。 存在副作用的不只产品。 价格管制,不论出于何种好意,都会有副作用。换言之,无论价格管制的正面价值多么巨大,副作用不可能为零。有时,副作用还会很残酷。这一结论有太多历史经验可以证明。近在眼前,就有一个发生在中国内地的例子。 据媒体报道,抗癌药甲氨蝶呤由上海医药集团华联制药厂生产的。因该药品的某些批次在生产中混杂了其它药物成分,导致使用该药的白血病人不同程度出现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到去年年底,华联药厂已被停产,多名相关责任人被拘留。国家药监局认定,药厂“有组织地隐瞒了违规生产事实”。 经该家媒体调查,长期以来,尽管甲氨蝶呤需求量大,但并没有带来较大利润。经过几次国家药品降价,甲氨蝶呤(5mg)才卖6.02元/盒,其他药厂不愿意生产,华联被国家指令生产。华联一般职工工资一直维持在每月1500-2000元,要长期在毒副作用大的抗肿瘤药物车间工作。报道借采访对象之口,说出这么一句话:“……为什么国企会发生这样的事,那是企业亏损太严重了。250cc的点滴水的利润还卖不过一瓶矿泉水。” 为什么生产过程中会发生不同药物间的相互污染?为什么药厂要“有组织地隐瞒违规生产事实”?这些问题都与劳动者、管理者的行为有关。那么,是什么扭曲了他们的行为?上述报道暗示是所谓的“国企病”,与企业产权制度有关。我以为,是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与价格管制有关。没有价格管制,就不会出现指令性生产;没有指令性生产,企业不会坚持亏损经营。进而,国企管理者和劳动者便没有必要冒道德风险、法律风险,更无可能有组织地去冒险。有组织,从司法角度看,是情节严重,从经济角度看,是成本昂贵。 更重要的是,在转型经济体中,被管制的是部分价格,而不是所有价格。产品的价格被管制,劳动力的价格呢?劳动力作为消费者购买生活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呢?如果说,价格管制有副作用,部分价格管制的副作用更大、更突出。甲氨蝶呤事件可为证明。一定有人辩称,价格管制放开的市场中,也有人为牟利铤而走险。按照这一逻辑,那家家电企业就不需要召回说明书,也无需理会消费者的意见(大多数企业正是这么做的),因为,再小心翼翼地正确使用,产品也肯定会老化、破损乃至失灵。企业之所以要对说明书中的表述负责,是因为企业不仅须对自己行为已经造成的后果负责,也须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负责。消费者对副作用有知情权。 那么,经济政策有没有说明书?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政策说明时,需不需要对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交待?市场对副作用有没有知情权呢?值得深思。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